在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有一個曾經長期與世隔絕的地方——下黨鄉。1989年7月19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首次來到下黨鄉調研﹔1989年7月26日、1996年8月7日,習近平又兩次來到下黨,協調解決下黨建設發展難題。從此,這個曾經“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的“五無鄉”開始有了變化,廣大鄉親逐步擺脫貧困,走出了一條日新月異的小康之路。
2019年8月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回信,祝賀他們實現了脫貧,鼓勵他們發揚滴水穿石精神,走好鄉村振興之路。今年8月4日,值總書記回信一周年之際,央視“心連心”慰問演出團隊來到下黨鄉下黨村,為群眾送上文化大餐。演出過後,演出團隊在“下黨的味道”農家樂品嘗了地道的下黨農家菜。
招待客人的“下黨的味道”農家樂由下黨村村民王光棟經營。如今,下黨村乃至整個下黨鄉,像王光棟這樣吃“旅游飯”的人可不少。正是依靠旅游,下黨鄉才真正擺脫貧困,在小康路上大步向前。
由福建省委組織部派駐的下黨村第一書記曾守福介紹,由於地處偏遠、農業資源匱乏、基礎產業落後,下黨鄉要發展,走傳統農業的路子肯定行不通﹔但同時,這裡又有豐富歷史文化遺產與濃郁的紅色文化氛圍。因此,在充分調研基礎上,發展旅游業成為讓下黨鄉群眾徹底擺脫貧困的突破口。雖然已經明確要以旅游業帶動下黨鄉脫貧,但剛開始,一片白紙的下黨鄉要想馬上招商引資卻並不現實。於是,讓年輕的生力軍回鄉帶頭創業搞旅游成為“關鍵第一步”。黨員干部約請許多在外漂泊的下黨鄉群眾返鄉,和他們在鄉裡的鸞峰橋上促膝長談、到哺育下黨人成長的修竹溪裡玩水抓魚、在鄉裡的老廊橋上看戲……在打故鄉牌的同時,當地政府也相繼推出低息貸款、補助等優惠政策,吸引了一批游子返鄉創業。
下黨鄉群眾王榮與姐夫王明祖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鄉裡開了第一家農家樂“下黨人家”﹔隨後,又開辦了“黨川客棧”民宿,成了鄉裡第一批民宿業主。緊接著,“如歸民宿”“下黨的味道”“百口食堂”等由下黨鄉群眾自主創業的鄉村旅游業態陸續出現。
店開起來了,但如何經營和吸引游客,大家心裡卻沒底。甚至一開始,“下黨人家”一天僅一兩桌客人,讓業者看不到希望。
就在許多返鄉創業者打退堂鼓的時候,下黨鄉的對口幫扶單位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送來了“及時雨”——每年投入不少於300萬元幫扶資金,從2016年至2020年,對下黨分19批次提供扶助資金2038萬元﹔落實相關文旅幫扶政策,把下黨鄉旅游納入“清新福建”旅游品牌宣傳營銷體系……隨著多項舉措的落實,下黨鄉的游客逐漸多了起來。同時,下黨鄉積極利用歷史文化資源與紅色資源,修復、開發鄉中明清古建筑、閩東北傳統民居等,打造福建省黨性教育教學基地、打造學習小鎮。在鄉村歷史文化游與紅色旅游的有力撬動下,下黨鄉尤其是下黨村的旅游發展蒸蒸日上。
在旅游業的有力帶動下,2018年,下黨鄉的11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共508人全部脫貧,全鄉正式“摘帽”﹔2019年,下黨鄉人均收入達14777元,較1988年建鄉之初的186元增長了近80倍。
如今的下黨鄉,許多家庭靠旅游脫貧。尤其是下黨村,已陸續有了19家民宿、9家農家樂,至於燒烤店、拌面店等各種小店更是鱗次櫛比,全村四分之一的家庭吃上了“旅游飯”。下黨村還破天荒有了來此創業的“新村民”,如烏金陶傳習所的“90後”工藝師葉立城、下黨文創園的油畫家吳祥芳等,就連“網紅”主播李佳琦也成為下黨村榮譽村民,為當地土特產“帶貨”。
近年來,下黨鄉全力推進傳統村落的保護性修復和開發,進一步加大對傳統文化資源等的開發挖掘力度。“真希望總書記再回下黨,感受我們的幸福生活!”這是如今下黨鄉群眾最真誠的心聲。(黃國勇)
上一篇: 第十六屆海峽旅游博覽會舉辦 |
下一篇: 廈門市文化和旅游局多措並舉推進廈門三明文旅交流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