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為百姓謀得更多文化福利
發布時間:2012-04-18 09:05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全悅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2-04-18
中國文化報記者舒琳報道:初春時節,當汽車駛入有著“祖國鎳都”之稱的金昌市後,寬闊的馬路、干淨的環境、現代的都市建筑,不禁讓人眼前一亮,徹底顛覆了此前對這個西北小城市的所有想象。
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東端的金昌市因礦興企,因企設市,總面積9600平方公裡。經過30年的開拓發展,這個昔日戈壁荒灘上的工業小鎮已經發展成為一座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現代化工業新城。而在城市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同時,文化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在連續獲得“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殘疾人工作示范城市”“甘肅園林城市”等榮譽稱號後,2011年5月,金昌成為甘肅省唯一進入首批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城市,打造西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為市民謀得更多更好的文化福利,成為當下金昌市努力奮斗的目標。
文化設施著眼於未來發展
3月30日,在金昌市圖書館一層的盲人閱覽室裡,視障讀者牛玉海正在電腦前通過語音導航軟件一步步地進入網頁“讀”取信息。明亮的落地窗、干淨整潔的閱讀環境,設置在隔壁的無障礙衛生間,許多細節都體現著圖書館對於視障讀者這一特殊群體的尊重與關懷。牛玉海告訴記者:“我住的地方離這兒有3.5公裡,我現在做中醫推拿工作,圖書館中醫推拿的書很多,還有語音軟件可以幫助上網查詢資料,很方便,所以我有空就會過來。”
500多本盲文書籍、8種盲文期刊以及300多張磁帶、光盤等,內容包含政治、法律、文學、醫學等各個方面,同時配有電腦、隨身聽、錄音機和DVD播放機等設備,對於行動不方便的讀者,通過電話預約,圖書館還會派車上門接送。良好的環境以及人性化的服務,使圖書館如今擁有30多位固定的盲人讀者。
2008年以前,金昌市圖書館隻有老文化館中的一間圖書室。2008年,投資1.2億元的集會展中心、科技館、圖書館於一體的金昌市文化中心建成開放,其中圖書館館舍面積近4000平方米,不僅設有開架閱覽室、期刊閱覽室、少兒閱覽室、電子閱覽室、書庫報告廳等公共空間,傳統的手工借閱方式也實現了電子化。“免費開放後,周邊的居民和在附近工作的人來的比較多,去年圖書館共接待讀者10余萬人次,圖書流量26萬余冊次。”圖書館工作人員說。
近年來,金昌市相繼建成了人民文化廣場、科技廣場、金川科技館等一批公共文化活動空間,圖書館、文化館、青少年活動中心、老年活動中心等如今已成為當地群眾進行文化活動的主要陣地。然而,著眼於未來的文化發展,金昌對於文化建設的投入還不止這些。按照創建規劃,金昌將在完善金川公司科技廣場、金昌市文化中心綜合服務功能的基礎上,投資8.85億元,重點新建金昌大劇院、博物館、圖書館、傳媒中心、體育中心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目前,金昌大劇院已完成主體工程建設,金昌博物館(含美術館、城市規劃展覽館)、金昌圖書館、金昌傳媒中心、金昌體育中心項目即將開工建設,金川區文化館、圖書館、民俗飲食文化街建設項目和鄉鎮文化站、社區文化中心、村文化室改擴建工程近期將全面開工建設,永昌縣文化中心(含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體育公園、永昌保衛戰紀念館和縣文化演藝廣場)也將於今年上半年開工建設。
文化站人員無後顧之憂
“這兒的網速是10兆的,比家裡上網快多了!”在雙灣鎮文化站電子閱覽室,得益於文化站便捷的文化設施及服務,張先生已經成了這裡的常客。
電子閱覽室管理員指著一台“大家伙”告訴記者:“這是區文化部門給我們配備的終端接收設備,它通過衛星接收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數字資源,下載後的數據通過裝入系統同步到本地供讀者使用。”雖然以前學的是農業專業,但年輕的管理員在2008年經過共享工程的技術培訓後,如今已對這裡的設備及相關技術駕輕就熟。
值得一提的是,在金昌市的許多基層文化站裡,圖書室、電子閱覽室的開放時間以及管理人員的姓名、手機號碼都會一並張貼在館站門口。“如果有人過了開放時間卻著急使用這些設施設備查詢材料或信息,打個電話我們就會過來。”文化站的工作人員說,自己的宿舍就在文化站旁邊。
近年來,金昌市全面加強文化隊伍建設,如今各基層文化站人員均由市、區政府統一招聘、管理、解決待遇、落實編制,文化站站長按副科級配備。目前,該市所有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基本達到3名,村(社區)文化組織管理員的勞動報酬納入年度財政預算,由市、縣(區)政府予以補助。這一系列舉措為基層文化工作者解決了後顧之憂,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如今,金昌已建成1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30個村級文化大院、98個文化健身廣場、138個農家書屋、34個城市街道社區文化中心,實現了文化站、農家書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廣播電視“村村通”全覆蓋,市、縣(區)、鄉(鎮)、村四級文化網絡基本形成。
跳起腳來摘“桃子”
金昌人對於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決心與信心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成立了由市委書記任總指揮、市長任第一副總指揮、分管領導任副總指揮的創建工作指揮部,並使兩家大型集團公司領導參與到創建工作中,30多個部門齊抓共管﹔舉全市之力、凝全民之智開展創建工作,在全市所有公共場所張貼創建示范區宣傳海報,向基層群眾發放宣傳挂歷,使爭創示范區家喻戶曉﹔永昌縣在規劃新建的文化中心項目時,為了讓群眾成為文化發展的直接受益者,決定將處於文化建筑集群中和居民集中區的縣政府大樓拆遷另建,縣政府14個部門分散於15處臨時辦公,整體讓出縣政府大院。
然而,在創建過程中,金昌市也面臨著許多難題:要改變基礎設施落後、配套設施不完善等現狀,金昌在創建期間文化方面的總投資將在9億元以上。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短期內投入如此大規模的資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一批新的重大文化基礎設施雖然已加快建設步伐,但受氣候條件影響,當地封凍期長,有效施工期短,在兩年的創建期內完成多項重大文化設施項目,任務十分艱巨,壓力更是可想而知。
盡管困難重重,金昌市還是想抓住這樣的機遇,跳起腳來摘這個“桃子”。金昌市委書記張令平表示,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對金昌既是一種榮譽,也是一種挑戰,面對艱巨的創建任務,既然要建,就要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當然,摘得的不僅僅是榮譽,還有金昌人對於文化生活的渴望與向往。“我們西部地區自然環境差、缺少吸引人才的先決條件,但是,提高城市整體的文化品位、文化環境和人們的文化素質,將逐漸改變人們對一座城市的印象,加深對這座城市的認識,可以吸引人才來到這裡、留在這裡、建設這裡。”金昌市委副秘書長宋光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