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廣西
廣西
長壽文化+山水美景助巴馬脫貧摘帽
發布時間:2020-11-23 12:30 來源:中國旅游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旅游報 2020-11-23

  地處桂西北的巴馬瑤族自治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文化和旅游部定點扶貧縣。該縣有“長壽之鄉”美譽,是廣西重點打造的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游區的核心區。在推進脫貧攻堅過程中,巴馬充分發揮當地文化和旅游資源優勢,多措並舉發展旅游產業,旅游扶貧成效顯著。今年5月,巴馬已正式退出貧困縣名單,實現整縣脫貧摘帽。

  長壽文化 資源獨特

  長壽文化是巴馬得天獨厚的資源,如何用好這一資源,擦亮“長壽之鄉”品牌,當地花了很大力氣。

  巴馬“十三五”期間重點開發的旅游扶貧村平林村是巴馬長壽文化發祥地,長壽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該村敢煙屯深挖長壽文化資源,充分利用距縣城較近的地緣優勢,將新農村建設與全縣旅游發展規劃結合,在房屋建設以及村屯道路美化等基礎設施建設上均融入仁壽文化,位於該屯的“仁壽山庄”是全縣重點景區,融飲食休閑、長壽文化探秘、民俗風情體驗為一體,近年來平均每年吸引游客超30萬人次。

  2016年以來,仁壽山庄通過扶持示范、共同開發經營等方式,發動20戶農戶開辦農家旅館,參與經營農家旅館的農戶平均每年增收約6000元。此項工作目前已帶動10戶貧困戶脫貧。仁壽山庄還吸納40多戶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參與景區發展、獲得分紅,並吸納周邊村民300多人就業。

  經過多年發展,平林村成為巴馬鄉村旅游的典型代表,並獲評廣西五星級鄉村旅游區。

  定點幫扶 支持有力

  巴馬是文化和旅游部定點幫扶縣,近年來,文化和旅游部開展的一系列幫扶活動,有力推動著當地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

  巴馬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縣長葉柳艷表示,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視巴馬旅游業發展,部領導多次率隊深入一線,就旅游產業發展和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游區建設工作進行調研。

  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委支持下,“巴馬論壇——中國—東盟傳統醫藥健康旅游國際論壇”每兩年舉辦一屆,極大提高了巴馬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吸引眾多有實力的企業到巴馬投資發展。

  文化和旅游部還先後在巴馬舉辦了生態健康旅游、鄉村旅游與旅游扶貧等培訓班,助力當地文化和旅游人才培養。巴馬瑤族自治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局長黃燕飛說,一系列主題培訓班的舉辦,打開了巴馬文化和旅游從業人員的思路,夯實了基層文化和旅游管理人員的業務基礎。

  同時,文化和旅游部選派優秀干部到巴馬挂職,為當地發展出點子、挑擔子,發揮了橋梁和紐帶作用。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資源開發處副處長陳才貴說,在文化和旅游部指導下,巴馬先後編制了全域旅游總體規劃設計、大健康產業發展規劃、飲用水產業規劃等。

  為助力巴馬旅游扶貧,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成立了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游區管理委員會,編制了巴馬長壽區旅游扶貧、鄉村旅游等6個專項規劃,聯合自治區相關部門每年安排5億元資金,統籌推進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游區基礎設施建設。黃燕飛介紹,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游區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項目共70個,累計完成投資48.81億元。

  企業帶動 發展產業

  通過企業帶動扶貧,是巴馬推進旅游扶貧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

  廣西巴馬壽鄉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壽鄉公司”)是當地龍頭旅游企業,開發建設了百魔洞、百鳥岩、水晶宮、盤陽河漂流等多個景區。在推進旅游扶貧過程中,壽鄉公司堅持一個景區帶動一個村屯發展。水晶宮景區所在的那社鄉大洛村、百魔洞景區所在的坡月村、百鳥岩景區所在的烈屯、長壽島景區所在坡貴屯等村屯的群眾每年都能從企業利潤中分到資源受益金。壽鄉公司還吸納村集體資金入股,年均保底8%固定分紅,每年給村集體分紅達120多萬元。

  壽鄉公司還積極幫助景區周邊村屯成立村集體產業發展理事會,引導各村對村集體產業進行定位,實現“一村一品”,如坡月村以發展民宿為主,大洛村以開發農土特產品為主,甲篆村主要發展農家樂。

  住在水晶宮景區附近的村民王宗筆以前外出務工,景區開業後,他返鄉開辦了一家土特產店。王宗筆說,他主要將上山挖來的中草藥晒干,在自家門店出售,旺季每月有1萬多元的收入。

  黃燕飛介紹,這些景區還按統一規劃、統一標准建成商鋪,全部無償提供給當地村民經營,銷售農產品、手工藝品和土特產等。平均每家商鋪月收入可達3000元以上。

  近年來,壽鄉公司帶動12個貧困村發展,其中8個村發展鄉村旅游業,覆蓋貧困人口2162戶、6346人。壽鄉公司還提供售票員、導游、船工、保安等多種崗位,直接吸納當地群眾約700人就業,人均月工資可達2500元以上。該公司還投資打造了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夢﹒巴馬》,現有演職人員150人,其中大部分兼職演員是當地群眾。

  目前,巴馬縣越來越多的鄉村依托長壽文化和山水美景、特色民俗,開發多種特色旅游業態,讓游客樂在其中,讓當地群眾從中受益。(鄺偉楠 乃雯靜 韋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