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李鴻忠
2011年10月29日,李鴻忠(右三)在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銀泉社區調研基層群眾文化生活。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是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在文化改革發展進入重要歷史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闡述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重大理論,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決策部署,為我們建設文化強省指明了前進方向,為推進湖北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湖北作為文化資源大省,必須緊緊抓住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乘勢而上,將豐富的文化資源轉化為強大的文化力量,奮力推進湖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的歷史性跨越。
深化認識,勇於擔當文化強省建設的歷史重任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根脈,也是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發展的深層動力。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社會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越來越成為人民群眾的熱切願望,其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凸顯。我們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切實增強加快文化強省建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當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在文化生產、文化創新方面,西強我弱、西強東弱的總體局面尚未改變。美國以經濟、科技發達雄霸世界,但其出口的第一產品、對世界影響最大的不在科技、經濟、軍事,而是文化。有人提出,19世紀靠軍事改變世界,20世紀靠經濟改變世界,21世紀靠文化改變世界,值得我們深思。從國家安全來講,經濟是基礎,國防是後盾,文化是命脈。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終落腳於文明形態和文化影響力。如果我們僅僅搞經濟建設,不大力加強文化建設,提高文化軟實力,就難以在綜合國力的競爭和較量中佔據主動,也就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能不能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對我們黨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的一大考驗。我們要長期執好政、掌好權,帶領人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高揚自己的文化理想,高舉自己的文化旗幟,提高自己的文化實力,樹立自己的文化形象,在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中牢牢把握話語權,維護中華文化獨立特性,維護國家文化戰略安全。
新的歷史階段,湖北肩負著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崇高使命。這是黨中央從國家戰略層面對湖北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定位,是對湖北的信任和重托,更是湖北發展的歷史性機遇。構建戰略支點是旗幟,是湖北經濟社會發展的總目標、總任務。湖北要擔當歷史重任,建設戰略支點,關鍵舉措是加快建設“四個強省”,其中,實現湖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的歷史性跨越,擺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文化的崛起、文化的引領是支點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文化是推動力,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文化是凝聚力,發展先進文化能夠為支點建設營造干事謀事、加快發展的大環境、大氣場﹔文化是競爭力,文化的發展與繁榮能夠促進投資環境的改善和地區形象的提升﹔文化是生產力,文化產業被公認為21世紀最具活力、最有潛力、最值得期待的朝陽產業。湖北文化資源豐富、積澱深厚,如果加以有效利用和合理轉化,將形成強大的發展力量。我們必須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將文化資源優勢轉換為產業發展優勢,使其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結構調整的著力點、支點建設的支撐點。
提振精神,不斷激發湖北文化創新發展活力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當前,我們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著力建設文化強省,需要堅定信念,提振精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創新創造的動力之源、精神之魂、內容之根,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功能,不斷激發湖北文化創新發展活力,為推進湖北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第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發展信心。核心價值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主體和靈魂,在所有價值觀念中處於主導和支配地位,對社會意識和社會思潮具有強大的引領和整合功能。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文化軟實力的內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精神支撐作用。當前,湖北已進入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既需要非常之思路和智慧,也需要非凡之勇氣和魄力,還需要必勝的信心和良好的精神狀態。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進一步提振信心,進一步凝心聚力,使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成為全省人民的共同目標和精神追求。
第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凝煉人文精神。“境由心造,事在人為。”在湖北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逐步形成的楚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拓進取精神,近現代仁人志士“勇立潮頭、敢為人先”的革命精神,九八抗洪“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拼搏精神,對推動湖北發展、維系湖北穩定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後,要在進一步挖掘和繼承荊楚傳統人文精神有益價值的基礎上,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凝煉新時代的湖北人文精神,形成勇於擔當建設戰略支點歷史重任的強大精神力量。
第三,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風尚。一個地區道德風尚和文明素質如何,標志著一個地區科學發展的水平。《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近年來,湖北先後涌現出了一大批全國重大先進典型,形成備受關注的“湖北群星”現象。這些先進典型是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是引領社會風尚的道德標杆。要大力宣傳先進典型,深入推進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建設,扎實推進文明湖北建設,倡導發展第一、服務至上的政務理念,倡導誠信為本、誠信經營的經商理念,倡導誠實做人、勤勉做事的道德觀念,真正把湖北打造成為全國發展軟環境最優的地區之一。
第四,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激發創新活力。文化引領時代風氣之先,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當前,湖北已駛上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快車道,發展速度越快,越需要能與時代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引領,越需要能融傳統與現代於一體的先進文化的支撐。我們必須依靠創新創造,激發文化創新發展活力。要積極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有效載體,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到湖北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各領域,體現到社會管理和民生改善的各方面。
發揮優勢,努力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力量
當前,結合湖北實際,建設文化強省,需要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方面,將湖北的楚文化、三國文化、神農文化、紅色文化、宗教文化、土家文化等豐富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文化精品,轉化為文化事業、文化產業,著重在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軟實力和社會生產力上下工夫。
第一,努力把文化資源轉化為政治力量、道德力量、精神力量和競爭力量。建設文化強省,首先要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省文化資源要在四個方面進行轉化:一是把文化資源轉化為政治力量。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人民群眾服務,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加大宣傳、教育、引導力度,增強干部群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鞏固各民族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二是要把文化資源轉化為道德力量。法治是社會保障的底線,道德才是社會和諧、穩定的根本力量。要把湖北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的道德力量,積極彰顯,大力弘揚。三是要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精神力量。要結合當前實際,把湖北優秀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推動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精神力量,提振精神,鼓舞士氣,為改革實踐服務,為跨越發展鼓勁。四是要把文化資源轉變為競爭力量。再好的文化資源如果“養在深閨”“束之高閣”,沒有深加工、精加工,那就不能稱之為作品、精品,更不能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要通過創新創造,把文化資源轉化為支撐我省構建戰略支點的軟實力、競爭力和生產力。
第二,努力把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作品特別是文化精品。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作品、文化精品,其中的橋梁就是創造。一是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為文化產品的創造提供最優的社會環境。當前,我們的文化產品、文化實力與湖北文化資源的豐富底蘊相比,還不相適應,要加大文化體制改革創新力度,不斷提高文化管理的科學化水平,把湖北省打造成為荊楚文化人才高地、全國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板塊,創造出更多的文化作品、文化精品。二是要把有價值的文化作品進行再加工、再創作,向精品延伸。作為文化資源大省,湖北應該產生更多的作品、更多的精品,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和更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如果在這麼好的文化資源基礎上,創造出來的卻是二流三流的、平平淡淡的作品,那就是用做西裝的料子做了圍裙,降低了文化資源的品位,浪費了文化資源的價值。三是要加強文化資源和科技的結合,用文化資源和初級文化作品創造出更多的精品。要把湖北豐富的文化資源與科技相結合、與物質產品相結合,加大創新創造力度,加大資源轉化力度,在作品、產品、精品上下工夫,發揮文化的邊際效應,充分延伸其價值。
第三,努力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優勢。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消費的需求、對公共文化產品的需求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高。湖北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文化人才富集,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大省。但是,目前我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還不能完全滿足群眾的需要,為此要在三個方面做出不懈努力。一是要著力繁榮文化事業。我們不是沒有好的文化產品,而是要做得更好,力爭把湖北的文化作品、文化精品推向全國。我們要創造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產品,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文化盛宴。二是要強力發展文化產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生產力、轉化為地區生產總值。近幾年來,湖北文化產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的比重有所提高,但與我省豐富的文化資源相比,比重仍然偏低,規模仍然偏小。因此,要從轉變發展方式的角度認識文化資源,發揮我們的資源優勢,將其轉化為文化生產力、文化競爭力。三是要開發利用好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文化資源。湖北是文化資源大省,我們一定要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成生產力優勢、轉化成GDP優勢,大力用文化換黃金、用文化換經濟實力,努力實現建設文化強省的目標。
強化措施,實現湖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的跨越
建設文化強省,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從構建重要戰略支點工作全局出發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的直接體現。我們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搶佔文化制高點,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抓手,奮力實現湖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的歷史性跨越。
第一,著力培育有利於發展的重商文化。建設重商文化,是從文化自覺高度推動湖北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破題”之舉,是我們當前迫切需要推進的一項重要工作。傳承荊楚文化,弘揚重商精神,以文化軟實力構筑湖北跨越式發展的“底氣”,讓創造財富的源泉涌流荊楚大地,是當代湖北人的歷史責任和時代使命。一切落後緣於思想落後,一切進步始於思想創新。我們所倡導的重商文化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重商主義”,是適應市場經濟,有利於發展的文化,包括人們在合理追求財富、追求創造價值、促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社會意識。營造重商文化,需要思想的再解放、觀念的再更新,實現思想認識上的與時俱進。要通過宣傳引導、政策激勵,在全社會努力營造“親商、利商、留商、暖商、敬商、懂商、悅商”的濃厚氛圍,為全省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提供良好人文軟環境。
第二,著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改革是文化繁榮發展的強大動力。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湖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推動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的部署,著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通過改革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必須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配置文化資源,這是創新、創造、激發湖北文化發展活力的核心和關鍵。過去,我們談到文化建設,習慣運用行政機制,首先想到的就是財政撥款。現在,激發湖北文化發展活力,要靠市場機制,在國家宏觀調控下發揮市場對文化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必須積極推行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加快調整國有文化企業的布局和結構。必須大力發展和積極引導非公有制文化企業,非公有制文化個體戶、文化企業是促進文化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必須消除體制性障礙,放寬市場准入,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文化藝術門類、文化事業和領域,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中小企業的發展,引導、支持和鼓勵那些有條件、有潛力的文化企業做強做大。
第三,著力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動員社會力量,強力推進文化館系列、圖書館系列、博物館系列等公共文化服務場館建設,豐富文化服務內容,提升文化服務質量。強力推進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促進荊楚文化繁榮發展。加強對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和傳承,積極創建各級文化保護區、特色文化保護區和文化藝術之鄉,大力建設各類文化遺產保護傳習館(所),著力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鼓勵和支持群眾團體和社會組織開展各類公益性文化活動,促進公共服務方式的多元化、社會化。優先安排涉及農村和基層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設項目,積極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社區)綜合文化站(室)、農家書屋、農村電影放映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設,確保文化改革發展的成果見到實效、惠及人民。
第四,著力推進文化產業建設。要把發展新興文化產業作為突破口,把發展湖北優勢文化產業和荊楚傳統特色文化產業作為著力點,圍繞重點產業門類,強力推動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網絡廣播電視、高清晰度電視、文化創意、動漫、3D電影、數字出版等新興文化業態,增強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搶佔文化產業發展制高點。重點發展文化創意、影視制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文化產業。按照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要求,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在基礎設施建設、土地使用、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加快發展一批優勢明顯、特色突出的文化產業基地和文化產業集群。要堅定不移地壯大文化市場主體,培育更多的文化企業。文化企業是文化市場的主體和文化產業的支撐,沒有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骨干文化企業,文化資源的轉化就無從談起。要多措並舉,強力扶持,讓文化市場主體多起來、活起來。要多“培土”,暢通准入、做大總量﹔要多“澆水”,優化服務、提高質量﹔要多“施肥”,改善結構、增強能量﹔要多“除草”,助強扶弱、創優環境。
第五,著力提升文化發展能力。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第一責任主體是各級黨委和政府。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和分管領導干部,要認真學習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從政治、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把加強對文化建設的領導作為義不容辭的重大政治責任,把提升推動文化發展的能力作為迫在眉睫的緊迫任務,把建設文化強省擺在突出位置。要熟悉文化、熱愛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深入研究和把握文化發展規律,在實踐中提升推動文化發展包括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能力,切實承擔起領導文化發展的重任,努力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敢為天下先的荊楚人民將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以“千裡江陵一日還”的氣勢,發揚荊楚先民“篳路藍縷”的創業精神、“一鳴驚人”的創新精神,以勇於擔當的勇氣、氣魄、能力和境界,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著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使湖北文化發展搭上“開往春天的列車”,在建設文化強省的軌道上飛奔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