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示范區將創建作為推動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抓手和創新發展方式的重大舉措,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制定創建規劃,堅持創建標准,著力組織實施,推動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跨越式發展,在全省取得示范引領作用。
政府主導作用進一步凸顯。各示范區人民政府以創建為抓手,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財政經常性預算和領導干部考核內容,使公共文化服務切實從部門行為上升為政府職能。為保障創建工作順利推進,各示范區組建了政府領導為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科學制定了創建規劃和實施方案,將創建任務層層細化分解,建立責任分工機制,探索形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長效機制。
文化經費投入大幅增加。據估算,省級財政2000萬元示范區創建補助資金撬動了地方投入約25.66億元,“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的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的創建要求得到較好落實。如:大冶市創建以來累計投入公共文化建設資金1.6億元,佔財政總支出的1.5%,年均增長約31%﹔京山縣公共文化財政投入2014年、2015年增幅分別為28.15%和29.42%,大幅高於同期財政經常性收入16.69%和11.31%的增幅﹔當陽市公共文化財政投入連續三年突破20%,明顯高於10%的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有效保障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公共文化設施取得跨越式發展。通過創建,一批重點公共文化設施項目建設得到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至少提速5年。來鳳縣投資約3億元建成集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劇院於一體的民族文化中心。應城市投入1.5億元建成涵蓋圖書借閱、文化鑒賞、文藝培訓、報告講座、廣場演出等功能的文化藝術中心。京山縣整合資金8700萬元,建成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11個。當陽市基本實現市有“兩館一團一中心”、鎮有“一站一隊一社團”、村有“一室一場”、戶有“一屋一戶”,公共文化設施標准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突出矛盾和問題得到探索推進。各示范區對建立財政投入機制、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健全群眾文化需求與績效考核機制等難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並上升為政府文件,形成長效機制。據統計,各示范區黨委政府共出台相關文件54個,形成比較健全的公共文化指導、管理、保障和考核制度體系。部分地區對鄉鎮文化站人員編制和村(社區)文化管理員配置問題進行了有效探索。應城市按照“市聘、市管、鎮用”的原則,公開招錄一批文化站長,事業編制、財政供養由市政府統籌解決,工資福利、人事檔案由市文體新局統一管理,人員到各鄉鎮工作,較好理順了鄉鎮文化工作體制。當陽市、京山縣各村、社區均落實了1名專職文化管理員,按照每人每年3000元標准納入財政預算。
服務模式和機制不斷創新。各示范區在創建中“八仙過海”,創新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在全省取得示范效應,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較好滿足。武昌區總結提煉“社團管理,政府採購”的公共文化服務“南湖模式”,下發文件在全區推廣。應城市探索文化館、圖書館服務項目社會化運營,將藝術普及培訓和公益講壇等服務項目外包給第三方機構,巧借外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鬆滋市政府整合民間力量組建“群眾文化協會”,創建了1000余個鄉土節目的“節目庫”,開展惠民巡演活動,促進供需有效對接。大冶市印發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促進辦法,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公共文化建設近3億元。(來源:湖北省文化廳)
上一篇: 湖北十堰市大力開展全民閱讀活動 |
下一篇: 湖北十堰市2016年群眾文藝展演季活動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