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湖南常德桃花源旅游管理區(以下簡稱“桃花源景區”)每晚都會准時上演山水實景演出《桃花源記》,當地360名村民本色出演,演繹東晉文學家陶淵明千古名篇《桃花源記》中的場景。
當地村民白天在田間勞作,晚上帶著兩腳泥就成了《桃花源記》的演員。他們有的夫妻同行、母女牽手,有的是爺爺帶著孫子,悠閑地唱著歌兒從家中出發,向秦溪河流劇場兩岸會集。他們家裡的竹筐、鋤頭和犁就是表演道具,自家飼養的雞鴨鵝狗、豬牛馬羊成了受到游客追捧的動物明星。
“啰……啰,啰啰……”年過花甲的文丕林在秦溪河畔趕著鴨群下水。這是文丕林在《桃花源記》中的演出,卻也是他的日常。
家住桃花源旅游管理區桃花源鎮印家鋪村李家坪的文丕林,身體硬朗,如今身兼數職——《桃花源記》演員以及桃花源景區的水系保潔員、鴨子飼養員,每月收入6000余元。以前守著幾畝薄田,擔負著一家4口生活的他,沒想過自己能有現在的生活,說起來總是滿臉洋溢著幸福。
2017年4月,《桃花源記》劇組進村招募演員,相中了文丕林和他養的鴨子,自此,文丕林開始了自己的演員之路。
與文丕林有著相似經歷的還有桃花源旅游管理區桃仙嶺街道白鱗洲村的“漁郎”彭民強。
“白鱗洲田土少,上洲每人隻有幾分地,以種菜為主,下洲人靠捕魚為生。”祖祖輩輩以捕魚為生的彭民強怎麼都沒想到,自己的一隻小船、一盞油燈、幾個鸕鹚會成為《桃花源記》中掀起高潮的場面。
2017年春天,《桃花源記》劇組來到水溪碼頭,向彭民強表明來意,說要租用他的鸕鹚,請他出演《桃花源記》。這一年7月,彭民強將信將疑地帶著鸕鹚到秦溪排練,幾天時間心中的顧慮便褪去了,心中隻有一個聲音——“我這個漁郎要變成演員了”。
《桃花源記》演出中的“捕魚組”一共有20多人,像彭民強這樣在秦溪中表演的有18人,大家或趕鸕鹚,或撒網,或拿魚簍,其他人則在秦溪岸邊捕魚。
“表演,從來沒搞過。但沒有想到捕魚被編入劇中,還能這麼好玩、這麼好看。同一片區域,每天固定的動作和場景,自己天天演就是演不夠、演不厭。每當聽到游客跟著我‘等得兒,吆呀吆呵嗨!’唱起《捕魚歌》,我就笑得合不攏嘴,特別有自豪感。”彭民強說,以前起早貪黑捕魚賣魚收入有限,現在做演員,一晚就能有150元的收入,比捕魚收入高,還沒有捕魚辛苦。
除了精彩的演出,看過《桃花源記》演出的游客,都會對劇中桃花小妹捧上的香飄飄的擂茶念念不忘。
桃花小妹的扮演者黃美華是桃花源古鎮百年老字號謝老頭擂茶店的老板。“2017年8月,《桃花源記》正式上演,我花298元買了一張票看了一場,感覺很好。”說起自己的演員身份,黃美華絲毫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2018年春,黃美華到山水盛典文化產業股份有限公司毛遂自薦,簽下了擂茶供應商的合同,也當上了演員。她說,現在她能演好村庄場景擂茶坊的擂茶姐姐、織布村姑和老陶妻,捕魚場景船頭漁姑,迎親碼頭的哭嫁媽媽等好幾個角色,被大家稱之為“萬能替補演員”。
“桃花源是家園,《桃花源記》就是我們桃花源人的生活。”黃美華說,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擂茶店幾乎沒有生意,好在《桃花源記》演出受歡迎,擂茶供應商和演員的雙重角色,確保了每月4500元左右的收入。
《桃花源記》演出項目負責人張劍峰介紹,4月17日,《桃花源記》復演,人氣持續火爆,今年截至9月中旬共演出298場,累計接待游客超12萬人次。國慶中秋假期,共演出25場,觀演游客1.28萬人次,門票收入272萬元。復演至今5個半月時間,我們已為本地村民發放工資近700萬元。(吳瓊敏 高慧)
上一篇: 湖南(金秋)文物博覽會開幕 |
下一篇: “歡樂瀟湘”精准扶貧優秀文藝作品巡演在鳳凰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