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南充分發揮文化和旅游扶智扶志優勢,通過抓好規劃引領、鄉村旅游、文藝惠民、文旅融合四大方面工作,整合資源,開拓創新,以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推進旅游扶貧項目建設、強化扶貧人才培訓、建立長效機制等一系列舉措,積極探索文旅扶貧助推鄉村振興的新路子,以文旅扶貧促進鄉村振興,以鄉村振興鞏固文旅扶貧成果,取得積極成效。至2020年底,全省旅游業將帶動貧困人口脫貧50萬人,全省1641個旅游扶貧重點村全部脫貧。
突出規劃引領,抓好示范帶動
立足文旅行業特點,把湖南文旅扶貧工作與文旅發展規劃相結合,從實際出發,科學謀劃、精准施策,為推進全省文旅扶貧工作明確方向、提供遵循。一是加強頂層設計,抓好統籌謀劃。編制《湖南省旅游扶貧總體規劃綱要(2016-2020)》,確定湖南省旅游扶貧重點村1641個,建檔立卡185870戶,586540人。印發《湖南省旅游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推動實施湖南省旅游促進扶貧五年行動計劃,支持貧困地區居民通過發展特色民宿、旅游風情小鎮、歷史文化村落、養生休閑山庄、鄉村度假客棧、農家樂,實現脫貧致富。以武陵山、羅霄山連片特困地區為主戰場,以張家界市、湘西州、邵陽市創建國家旅游扶貧試驗區以及全省旅游扶貧示范縣創建為抓手,支持通道縣、鳳凰縣、永順縣、汝城縣、平江縣等重點貧困縣,通道縣坪坦鄉、鳳凰縣山江鎮、永順縣靈溪鎮、汝城縣三江口瑤族鎮、平江縣長壽鎮等重點貧困鎮,302個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41個示范村和13條旅游精品線路建設,培育100個鄉村創客基地、100家主題特色精品住宿示范點,以點帶面推動實施全省鄉村旅游扶貧富民工程。二是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資源。湖南先後出台《湖南省張吉懷國家旅游精准扶貧創新區總體規劃綱要》等,支持各地依托各自優勢資源,助力精准扶貧。鳳凰縣聚焦變化、資源、利益三個核心要素,在省文化和旅游廳幫扶下,因地制宜建設開發竹山村、老洞村試點,讓綠水青山煥發勃勃生機,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花垣縣委、縣政府下發《花垣縣精准脫貧“十項工程”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大力發展苗族生態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推進花垣經濟結構優化調整。
突出特色優勢,發展鄉村旅游
統籌推進文旅扶貧與鄉村振興,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以精品線路輻射帶動脫貧,以送客入村推動旅游扶貧。一是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省發改委安排精品線路建設資金6.87億元,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省財政廳安排精品旅游線路重點縣建設資金8.14億元,拉動地方和社會資本投入70余億元,利用銀行貸款20余億元,建成一批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旅游廁所、觀景平台等旅游基礎設施。省文化和旅游廳積極與國家開發銀行湖南省分行協商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達成意向融資貸款總額100億元,並對通道縣、靖州縣、吉首市、鳳凰縣、慈利縣、石門縣等精品線路項目建設貸款給予貼息支持,有效解決項目融資難題。二是充分發揮文旅產業優勢。積極打造紅色游、研學游、生態游等特色文化和旅游產品,促進農區變景區、田園變游園、農房變客房、農品變商品。全省51個扶貧重點縣共完成986個旅游廁所建設。全省共評定了1275家星級鄉村旅游區點,2019年湖南星級鄉村旅游區點建檔立卡貧困戶直接就業10241人,帶動消費5.3億。花垣縣十八洞村等11個村入選第一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評選出20個特色文旅小鎮、20個省級文化和旅游扶貧示范村。懷化雪峰村結合當地紅色文化資源優勢,打造“微長征”沉浸體驗式黨課,自今年6月28日試運營以來共吸引約4000人參與。三是深入推進旅行社送客入村。湖南出台並實施《湖南省文化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精品線路旅行社送客入村獎勵辦法》,積極完善湖南精品線路雲平台的消費扶貧信息,集中展示推介689個特色村鎮文化和旅游的數字化資源。目前已錄入景區(點)、餐飲美食、酒店民宿、娛樂休閑等產品和旅游資訊數據6849條,資訊瀏覽量突破1200多萬人次。截至11月30日,今年共292家旅行社在大湘西、神奇湘東13條精品線路上發團32926次,精准送到特色村鎮的游客達129.92萬人,參與游客接待的特色村鎮198個,旅行社產生直接經濟收入4.1億元,帶動文旅扶貧相關產業消費82.43億元。
突出文藝惠民,豐富群眾生活
深入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不斷加大文化陣地建設,豐富文化活動形式,幫助貧困群眾從思想、精神上率先脫貧,力促貧困群眾“真脫貧”。一是完善文化服務設施,加強陣地建設。省級層面先後完成貧困地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范工程、少數民族自治縣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覆蓋工程、貧困地區流動服務車配送項目、基本文化器材配送項目。全省公共文化陣地網絡已實現基本覆蓋,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2042個、行政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8042個。持續實施貧困地區文化人才培養計劃,實施“陽光工程”“圓夢工程”“百師千課進站入村”系列農村文化志願服務,培育文旅志願服務隊伍11萬余人。2019年106個縣市區提前完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任務,以貧困地區為重點培訓業余文化隊伍32萬人次。二是聚焦脫貧攻堅主題,實施創作工程。依托湖南深厚的文化底蘊,加強以精准扶貧為主題的戲劇、電影、電視劇等文藝精品創作。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全面反映湖南精准扶貧歷程,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和熱烈反響。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江山如此多嬌》計劃於2020年年底在湖南衛視播出。省文化和旅游廳以“決戰脫貧 決勝小康”為主題,從138個作品中精選了21個優秀代表作品認真修改打磨,集中反映湖南在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建設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實景表演《讓媽媽回家》充分展現了湘西州花垣縣“讓媽媽回家”苗繡文化扶貧項目的發展成果。小品《蹚出新路子》講述了網絡直播帶火大山深處的農副產品,帶動村民脫貧奔小康的故事。三是開展文藝作品巡演,推動送戲下鄉。深入實施“湖南公共文化進村入戶﹒戲曲進鄉村”文化惠民項目,全省每個鄉鎮安排4場惠民活動,解決農民看戲難問題,形成鄉村振興內生動力。每年“送戲曲進萬村、送書畫進萬家”活動惠民演出萬余場。開展2020全省“歡樂瀟湘”精准扶貧優秀文藝作品巡(展)演活動,先後走進了湘西州鳳凰縣、懷化市辰溪縣、株洲市炎陵縣、湘潭市韶山市,為當地群眾送上了豐盛的文化大餐,參演節目52個,38支群文團隊、316名演職人員參演。同時還組織精准扶貧文藝晚會,在江永縣、隆回縣、武岡縣、洞口縣、漣源市、安化縣等全省16個貧困縣巡演37場,為近50萬群眾送去精神食糧。
突出文旅融合,探索“非遺+扶貧”模式
以非遺扶貧工坊建設為主要抓手,湖南創新探索“非遺+扶貧”模式,打好文化和旅游扶貧“組合拳”,激發內生動力,取得了較好成效。一是振興傳統工藝,推進非遺扶貧工坊建設。湖南出台《湖南省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率先成立湘西傳統工藝工作站,提出並實施“讓媽媽回家”計劃,共挂牌6個“讓媽媽回家”基地、2個傳統工藝振興示范企業,舉辦技能培訓100余期,培訓繡娘8000余人,創造就業崗位近4000個,直接帶動相關人員年增收5000元以上。省文化和旅游廳還聯合省扶貧辦印發《關於推進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建設的通知》,支持全省各地特別是已摘帽的國家級、省級貧困縣設立一批特色鮮明、示范帶動作用明顯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51個已摘帽貧困縣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152家,參與人群12.9萬人,帶動建檔立卡戶7.2萬人在家門口就業,助力6.8萬人脫貧。二是強化研修培訓,提升非遺傳承人創業就業能力。2015年以來,湖南5所院校參與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實施的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累計辦班50余期,培訓學員2000多人次,超過150名貧困戶實現就業脫貧。湖南大學、湖南工業大學、懷化學院等10余所高校師生,通過與當地企業、傳承人對接,幫助其設計符合當代審美的產品,打通了橫在傳承人之間的創意和市場兩大瓶頸。通道侗錦織造國家級傳承人粟田梅工作室織造的披肩、床上用品、壁挂等遠銷新加坡、美國、加拿大。“中國侗錦傳承基地”落戶通道楓香村,累計培訓“織女”3000多名,529名貧困戶成功脫貧摘帽,全村侗錦年產值達500萬元。三是深化“非遺+旅游”,推動非遺進景區。湖南雨花非遺館打造非遺大舞台、非遺夜市等旅游場景,成為長沙會客新名片。非遺戲曲演出走進南岳廟會,帶動衡山接待人數同比增長12.63%。懷化通道與廣州、深圳文創企業合作,以侗族文化元素為基礎開發產品100多種,在多個景區開設非遺文創產品店,年銷售5000余萬,帶動當地侗錦織造、蘆笙制作技藝、銀飾鍛造技藝等非遺傳承人群脫貧致富。吉首干州古城建有苗鼓文化傳習所、湘西苗畫傳習所、干州春會展示館、辰河高腔展示館等多個非遺展示展演展銷場所。桑植縣梭子丘村以非遺為主題打造白族風情老街,為鄉村旅游發展注入新活力,實現整村脫貧。四是拓寬銷售渠道,開辟非遺扶貧新路徑。舉辦湖南非遺購物節暨網紅直播帶貨大賽活動,依托淘寶、拼多多、京東開設湖南非遺館,共上線非遺店鋪624家,上線非遺產品5380種,實現已摘帽貧困縣100%全覆蓋,帶動非遺產品銷售成交額超6000萬元。組織扶貧項目參加跨地、跨省、跨國交流,提升推廣銷售能力。湘西七繡坊通過參與國際交流認識了愛馬仕的華裔設計師,與其合作提高品牌知名度,拿到了60萬的高級定制訂單。湖南選送6家工坊參加濟南百花洲非遺扶貧產品推介,銷售額佔到展會總數的24.5%,名列第二。
上一篇: 第四屆湖南非遺新春博覽會舉辦 |
下一篇: 湖南舉辦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隊伍培訓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