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在陝西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各級、各部門、社會各界的重視與參與下,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全面推進保護傳承,各項工作科學健康發展,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
加大保障力度,建強傳承隊伍
2014年,《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正式施行,這是陝西省在文化立法上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也是非遺保護法治化建設的裡程碑。近年來,陝西省以《非遺法》和《條例》的貫徹落實為抓手,扎實推進非遺保護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健康發展。在組織機構建設方面,陝西已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由分管副省長任總召集人﹔成立了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同時,全省各市、縣(區)都相繼成立了非遺保護中心與專家委員會。這些機構的建立,為陝西非遺保護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同時,陝西始終以代表性傳承人保護為核心,採取多種形式與手段,狠抓各級代表性傳承人隊伍建設。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60人、省級438人、市級1281人、縣級3977人,已基本建成了一支穩定、富有活力的代表性傳承人隊伍。
非遺扶貧工作成效顯著
在陝西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振興貧困地區傳統工藝、充分發揮文旅效能成為陝西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一環。2017年和2019年,陝西省文化和旅游廳與陝西省扶貧辦先後兩次召開文化(非遺)助力扶貧經驗交流現場會,命名了一批在非遺生產性保護、帶動就業增收、扶貧幫困等方面成效明顯,並在當地具有良好社會影響單位。通過全省經驗交流和實地走訪參觀,號召並帶動更多的非遺項目保護單位、傳承人積極投入脫貧攻堅戰,為同步夠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近年來,陝西各地在非遺扶貧實踐中,將非遺扶貧列入工作計劃,結合當地資源,探索非遺扶貧模式,先後形成了“非遺+旅游”“非遺+企業+傳承人+貧困戶”“非遺+傳承人+合作社+貧困戶”等多種靈活模式,並結合當地特色非遺項目,廣泛開展技能培訓、積極搭接平台,有效推進了各地的脫貧工作。
積極探索讓非遺底蘊更好融入大眾生活
近年來,陝西不斷探索非遺保護的新方法、新方式,根據項目的不同類型和特征,分別採取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數字化保護、整體性保護等不同的方式方法深入推進。在整體性保護方面,重點抓了陝北和羌族兩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工作﹔在搶救性保護方面,對一些瀕危項目和年事已高的代表性傳承人通過文字、音像等方式進行記錄保存﹔在生產性保護方面,大力扶植剪紙、泥塑、刺繡以及傳統飲食類等具有良好生產和品牌效應的項目,通過有針對性地扶持,鳳翔泥塑、耀州窯陶瓷等項目均取得了良好發展,成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文化品牌產業。如今,包括華陰老腔、皮影戲、西安鼓樂等在內的極具陝西特色的非遺表演,已經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老百姓的身邊,非遺在陝西具有了鮮活的生命力,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和喜愛。
在宣傳展示方面,陝西省文化和旅游廳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時間節點為抓手,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大展”及陝西省大型非遺展示展演為依托,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精彩、豐富的活動,在彰顯陝西文化深厚底蘊的同時,讓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生活。近年來,陝西非遺已走進30多個國家和中國港澳台地區開展文化交流等活動,塑造了文化陝西的良好形象。
青少年學生是社會中最積極、最活躍、最有生氣的一支力量,也是傳承優秀文化的生力軍。對此,陝西省文化和旅游廳注重從基礎教育入手,積極開展非遺“四進課堂”,在全省部分中小學試點開展了傳統體育進體育課、傳統技藝進手工課、傳統美術進美術課、傳統音樂進音樂課的試點探索,普及優秀傳統文化知識﹔與陝西省教育廳共同命名了52個單位為陝西省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精髓,使中小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
陝西非遺保護成果的整理與出版不斷加強,先後編輯出版了《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共五批)、《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高峰論壇論文集》《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圖典》《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擷英》《陝南羌族》《陝西剪紙》(五卷)等幾十部書籍,錄制發行了《西安鼓樂》《阿宮腔》等多種音像制品,為全省非遺保護提供了詳實資料和工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