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報記者劉修兵報道: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份專門針對文物保護利用改革並以中辦、國辦名義印發的中央政策文件,也是黨中央、國務院在今年7月《關於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的基礎上,送給全國文物行業的又一份政策大禮包,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文物工作的親切關懷和深情厚望,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文物工作的有力領導,充分體現了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10月9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的專題新聞發布會上,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成員、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解讀《意見》時表示。
做好新時代文物工作的總抓手
作為文明古國,我國文物規模和博物館總量位居世界前列,是名副其實的文物資源大國。據統計,我國現有不可移動文物76.7萬處、國有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以及數量眾多的民間收藏文物,全國博物館5000余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切實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充分發揮文物資源價值作用,對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對於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對於堅定文化自信、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劉玉珠表示。
《意見》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關鍵舉措,也是中央直接部署,38個中央部門齊心協力、共同努力、相互支持的重要成果,更是指導新時代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重要遵循。“這個中央文件,核心是聚焦文物工作的重點難點和改革發展問題,加強頂層設計、制度創新和精准管理,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推動文物工作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推進文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劉玉珠說。
劉玉珠表示,下一步,全國文物系統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自覺主動在深化文物保護利用改革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貫徹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以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扎實推進文物事業改革發展。
把文物工作放到黨和國家發展全局中謀劃
《意見》明確了新時代文物事業改革發展的總體要求,包括主要任務、政策舉措和實施保障,是中央對全面深化文物保護利用改革作出的整體部署。“這個中央文件的突出亮點,就是把新時代文物工作、文物保護利用改革放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來謀劃,放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中來推進,既是大勢使然,也是使命所在。”劉玉珠表示。
《意見》共提出16項主要任務,突出了四大重點:一是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新文物價值的挖掘闡釋和認知傳播方式,要在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革命精神譜系和文物價值傳播體系方面取得新進展﹔二是健全文物保護機制,堅守文物安全底線,要在文物資源資產管理、土地儲備考古前置、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國家文物督察制度等方面實現突破﹔三是堅持文物保護利用並重,大力推進文物合理利用,推動文物工作融入現代社會、融入生產生活,要在激發博物館活力、鼓勵社會參與、促進文物市場活躍有序發展、引導民間收藏文物保護利用等方面大膽探索、開辟新路﹔四是深化“一帶一路”文物交流合作,要在援外文物保護工程、聯合考古項目和文物外展上打造中國品牌、形成中國方案,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這‘四個突破’應該說都是我們文博人多年來一直想做的事情,這次可以說是實現了文博人共同的心願。”劉玉珠表示,要實現這些重點和突破,必須強化“四項支撐”,即加強科技支撐,創新人才機制,加強隊伍建設,完善投入機制,不斷夯實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保障機制,不斷推進文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進一步促進文物合理利用
就如何進一步促進文物合理利用,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表示,不僅要在政策、機制上有所突破,而且要在管理、實踐中有所創新。
下一步,國家文物局將在四個方面加大力度、做好工作,推動解決一些文物領域長期沒能解決或者不易解決的難題:一是實施中華文物全媒體傳播計劃,廣泛傳播文物蘊含的文化精髓和時代價值,更好詮釋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匯聚中國力量﹔二是落實落細社會參與的相關改革舉措和配套政策,探索社會力量參與國有不可移動文物利用的方式和管理模式,鼓勵支持各地對文物合理利用進行差別化探索與實踐,釋放社會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新潛力新動能﹔三是著力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各級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將加大保護利用投入,借鑒贛南地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做法和成功經驗,通過革命文物保護利用,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助力革命老區打贏脫貧攻堅戰﹔四是著力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開展文物外展精品工程,打造文物外交品牌,依托國家海外文化陣地和國外文物機構,搭建多層次、機制性的文物交流合作平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