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焦點新聞
焦點新聞
代表委員聚焦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
讓文物之美美化千家萬戶
發布時間:2019-03-13 09:03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9-03-13

中國國家博物館及故宮博物院開發的文創產品。中國文化報記者盧旭 攝
  近年來,基於藏品設計制作的博物館文創產品發展勢頭良好。全國已有超過2500家博物館、美術館圍繞自己的館藏進行IP開發,越來越多富有創意的產品跨界拓展到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年兩會,多位代表委員圍繞當下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同質化、過度娛樂化、知識產權保護等話題暢所欲言,為博物館文創產品的發展建言獻策。
  文創產品開發盤活館藏資源
  “博物館文創產品因其天然的文化基因,具備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另一方面,創新化設計也使博物館文化以靈活有趣的形式走向社會,同時還能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博物院首席專家魏學峰說,“曾經,博物館商店是個擺設,因產品單一、質量不佳而無人問津。如今,博物館文創產品店已被譽為博物館的‘編外展廳’,觀眾來博物館參觀看展,參加互動體驗,很多人會走進展廳,帶一兩件文創產品回家。”
  全國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部部長蘇伯民認為,博物館文創產品應把傳統文化元素巧妙融入產品設計中。“用起來稱心如意,又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才是成功的博物館文創產品。”蘇伯民說。
  “故宮博物院收藏著中國42%的珍貴文物,有責任讓這些文物通過創意產品和互聯網平台被更多人了解、體驗。”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總策展人王亞民認為,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文物和文化為原點、以學術為支撐、以互聯網和多種營銷平台為手段,博物館文創產品才能真正“活”起來。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表示,國博有140多萬件藏品,其中公開展出的約2萬件,讓文物“活”起來的任務重大。“這關系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轉化和發展是目的,創造和創新是手段。文物與文創產品相結合,才能讓人們更近距離地感受文物之美。”王春法說,目前國博的“國博衍藝”已直接推出文創產品90多款,授權IP產品70多款。
  忌經濟指標化和過度娛樂化
  全國政協委員、國際博物館協會副主席、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安來順認為,博物館是提供公共文化教育和服務的機構,開發文創產品是為了更好地傳播藏品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因此一定要掌握好產品與主業間的平衡。“博物館應把自己的主業放在第一位,不要因為做文創而影響主業,更不應該給社會造成‘博物館是企業’的錯誤印象,要杜絕博物館文創產品經濟指標化。”安來順說。
  王亞民表示,現在國家對文創產業非常重視,但博物館是公益性的,而文創產品具有商業屬性。“一旦兩者的關系發生沖突,該怎麼處理?這是實踐中遇到的難題,目前還缺乏完整的配套政策。”他說。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認為:“對藏品通過研究、陳列、展示、出版等方式進行廣泛傳播是博物館的基本職能。但傳播的內容應該是真實的歷史和科學知識,要堅守這些底線,過度娛樂化不是博物館的發展方向。”
  找准特色,用好“互聯網+”
  王亞民結合故宮博物院的相關經驗提出,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可分為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自發研發階段,以直接的文物復制品居多﹔其次是自覺研發階段,各博物館都投身進來,呈現出博物館文創熱,容易造成產品同質化現象。因此,各博物館必須進入到第三個階段——立體研發、智慧開發階段。”王亞民說,“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一定要研究博物館本身的文化歷史和文物藏品,並結合實際積極鑽研古人的生活,這樣開發出來的產品才能真正滿足公眾的需求。”
  文創產業與互聯網的結合也是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近幾年,故宮博物院、蘇州博物院、甘肅博物院等紛紛“觸網”,開設或授權文創產品網店。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員耿東升表示,通過互聯網平台,可以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了解各大博物館的藏品、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與自豪感。
  安來順建議,在數字化時代,各家博物館應盡快完成藏品的數字化工作,盡快開發出有真正知識產權的文創產品。(翟群 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