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焦點新聞
焦點新聞
探索文物保護利用數字互聯新格局
發布時間:2020-09-21 12:37 來源:人民論壇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人民論壇 2020-09-21
國家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 劉玉珠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文物瑰寶燦若繁星,是歷史中國源遠流長的實物見證,是當代中國篤定自信的動力源泉,是未來中國通達復興的寶貴財富。讓歷史文物資源活起來,讓文化網絡空間亮起來,讓民族精神內核傳下去,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的大事。他強調,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闡明數字與實體、歷史與當代、傳承與發展、保護與利用的辯證關系,是新時代文物事業守正創新、奮發奮進的堅定指引,是信息革命背景下推動文物數字互聯、賦能賦彩的強大動力。
  疫情下文物數字互聯新作為
  2020年文物事業發展面臨巨大挑戰。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全國上萬家文物博物館單位陸續暫停對外開放,歷年常見的博物館裡過大年、文保單位來打卡的熱鬧景象不再復現,文物系統如何履職盡責迎來大考。
  疫情當前,責任當前。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和有力部署下,國家文物局指導全國文物系統統籌推進疫情防控與事業發展,動員全國文博機構,聯袂呈現2000多個數字展覽,推出雲展廳、雲考古、雲課堂、雲直播、雲培訓等多項網絡展示活動,觀眾總瀏覽量超50億人次﹔1500歲莫高窟邀您敦煌故事配音DIY,1388歲布達拉宮開啟首場直播,600歲紫禁城分享線上數字展廳,諸多文博單位褪去傳統面紗,煥發網絡年輕態風採﹔我們聯動各方,與新華社重磅推出“國雲展”,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直播“文物‘潮’我看”,與中宣部、中央網信辦等部門共同“追尋先烈足跡”,在新媒體平台推出考古新發現,與國際同行共享古跡遺址雲展播﹔地方文物部門主動作為,無論是山西、陝西、南京等博物館機構的“停課不停學”,還是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文物部門的“在線雲直播”,無論是安徽天長犧牲在防控一線的文物工作者王曉東,還是堅守崗位下沉抗疫的湖北文博人,文物有情,溫暖億萬百姓疫期生活。
  疫情下文博系統的擔當作為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論述精神,統籌運用傳統方法與數字技術,“讓文物活起來”的生動實踐,是特殊時期發揮行業優勢、服務防控大局、豐富百姓生活的創新舉措。依托網絡廣闊平台、借助數字轉化動能,人民群眾在瑰麗遺產中感知歷史魅力、在文博課堂裡汲取文化養分、在革命遺跡中堅守紅色初心,文物數字化展示與傳播成為疫情社會生活的亮點。
  新時代文物數字互聯新探索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博行業把握數字化時代重大機遇,部署文物資源數字化、文物管理信息化、文物展示網絡化,協同推進文物治理能力現代化。文物事業與時代發展共融共生,與數字經濟交織交匯,與小康生活相依相伴,呈現出勃勃生機與無限潛能。
  數字化保護漸行漸近。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國有館藏可移動文物完成普查登錄,1萬余處文物保護單位、346萬件(組)國有館藏可移動文物名錄信息向社會公開,文物資源數據庫建設初見成效﹔高精度實景三維數字建模、虛擬現實、全景展示愈加廣泛應用於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莫高窟等一批珍貴脆弱遺產信息得到科學採集和有效保存,破損出土文物得以更為科學精准修復﹔而在田野考古、文物安全巡查、世界文化遺產監測、數字化勘測等領域,人工智能、無人機、衛星遙感技術逐漸興起,為傳統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筑起數字化堡壘。
  數字化展示亮點紛呈。國家文物局等5部委聯合實施“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121個示范項目實施、近千家單位參與,覆蓋面、影響力、示范性與日俱增﹔博物館館藏資源著作權、商標權和品牌授權操作指引(試行)等政策引導文件相繼出台,國家文物局與中國移動、騰訊、百度等重點互聯網企業戰略合作不斷深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智慧博物館試點工作漸次推進,全息影像、雲上展覽、虛擬觸摸、沉浸式體驗等新技術、新手段、新方法全面鋪展,全國5000余家博物館聯合文化科研類單位、文化創意型主體,成為文物數字化展示傳播的主陣地,擴展文博系統數字互聯生態圈。
  數字化傳播深入人心。互聯網成為文物傳播的最大增量,文物主題活動備受網民關注,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網絡點擊量超14億,圓明園馬首回歸超20億,立體矩陣傳播以一當十,文物當代價值深度挖掘﹔《如果國寶會說話》持續受熱捧,《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推陳又出新,好創意好節目,贏得觀眾好口碑﹔中華文物全媒體傳播推介匯聚各地文博單位新媒體傳播精品,雲直播、短視頻、全景展示類產品著力講好文物故事,形成示范推動效應,全媒體傳播態勢逐漸形成。
  數字化融通顯見成效。借助數字信息平台,跨越行業發展鴻溝,文物與文創嫁接、與旅游融合、與科技聯姻、與教育銜接,《約會博物館》《“婦好鸮尊”IP孵化及文創研發》《“絲路大遺址”數字展示及旅游服務》等跨界融合產品精彩紛呈,文物IP塑造文化新樣態。文物國際交流合作開辟新路徑,“文物帶你看中國”“數字故宮”“雲游敦煌”等數字化產品面向全球推廣,歷史珍貴文物插上當代網絡翅膀,穿越時光、超越國度,以更富活力的文明成就展現中國、貢獻世界,促進交流互鑒。
  新時代生動實踐表明,文物數字互聯是文化繁榮的重要指標,讓文物珍品普惠普及,讓歷史詩意可觀可感,讓小康生活多姿多彩﹔文物數字互聯是服務大局的重要方向,為數字中國增添活力,為社會進步提供滋養,為文明交流拓展空間。文物數字互聯當下精彩,未來可期。
  後疫情時期文物數字互聯新趨勢
  文化遺產是民族精神的物化見證,承載著中華民族戰勝一切苦難、實現偉大復興的深沉力量。面對疫情沖擊下幾度停滯的線下文化生活,面對網絡空間日益旺盛的文化內容需求,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大勢所趨,我們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
  文物數字互聯是資源內生、賦能未來的增長極。開新路、煥新顏,數字科技的迅猛發展為保存資源、保護文物拓展新空間。借助數字互聯,新時代文物工作可以打破行業內外數據壁壘,通過文物資源的數字化建檔、文物價值的可視化解讀、文物內容的網絡化傳播、文物信息的智能化分發、文物服務的精准化供給,讓不可再生的文物資源倍增為可永世流傳的戰略數據資源,讓珍貴脆弱的文物本體轉化為可深度利用的數據生產要素,實現文物物質形態與數字形態的融合融通,夯實中華文脈賡續相傳的資源根基。
  文物數字互聯是空間外拓、賦新發展的動力源。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大數據戰略持續推進、要素市場配置機制日臻完善,“數據蝶變”“上雲用數”“數字賦能”等專有樣態應運而生。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影響社會方方面面,帶來的雙向互動和戰略選擇,倒逼文物行業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借助文物數字互聯,打通文物與科技、文物與民生、文物與教育、文物與旅游等行業的深度融合渠道,拓展事業發展空間,服務國家戰略大局,助力社會繁榮進步。
  文物數字互聯是熠熠生輝、賦彩生活的風向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途中,文物日益成為城鄉建設的會客廳、文化創意的大IP、百姓生活的熱門話題。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6﹒13”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創新形式,在線下活動的基礎上,全國各地開展近千項網絡直播、線上展覽、雲端教育活動,吸引網民點擊量近30億人次。數字文博火熱的背後,折射強勁的社會需求、熱切的人民期盼。文博系統需進一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活躍思維、拓展思路,主動適應數字化時代文物價值的展現方式和創造方向,以更為生動深刻的文物內容傳播,更為精准智能的數字互聯服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文物數字互聯是美美與共、賦力文明的助推器。全球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瞬息變化、難於掌控。互聯網以其“無遠弗屆”的特點,在虛擬網絡空間將人類社會連接為命運共同體,成為信息時代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領域。借助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文物對外交流合作可以不斷拓展廣度和深度,通過打造傳播典型性、歷史性、時代感突出的數字化產品,展現多彩多元的中華文明、傳遞友善友好的中國聲音,與國際社會共享跨越時空、超越國度的人類寶貴遺產,為應對共同挑戰、建設美好家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貢獻。
  毋庸置疑,與國家戰略和時代要求相比,文物數字互聯的發展瓶頸依然突出:文物領域數字化尚處於起步階段,現有文物數字資源體量與龐大的物質文物資源基礎並不相稱,文物數字化發展水平與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不相適應,數字基建構筑難、資源信息共享難、融合發展協同難、價值挖掘研究難等現實問題尚未系統解決,文物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設空間極大,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征途仍然任重道遠。
  “十四五”文物數字互聯新思路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數字互聯的引擎一旦打開,文物保護利用的發展邊界和趨向將得到極大拓展。面向“十四五”,文物事業將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保護利用為導向,以數字互聯為牽引,牢牢把握當前數字化建設重大機遇期,順應新變化、開辟新路徑、提升新能力,開創新時代文物事業發展新氣象。
  夯實數字基礎,激發文物保護新動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要健全登錄制度,持續開展不可移動文物調查認定、館藏文物鑒定定級,多種方式實施革命文物、民間收藏文物、流失海外文物專項資源調查,有效有力保護國家文物資源。要搭建數字平台,建設國家文物大數據,構建文物數字資源生產與監管體系,將不可再生的文物資源轉化為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的數字資源,將束之高閣的信息產品開發為社會共享、全民可用的發展要素。要優化信息聚合,依托地理信息系統,將不可移動文物的空間信息和屬性信息在國土空間規劃和國土空間保護開發“一張圖”中落圖落位,全面落實保護第一的原則。
  優化數字管理,提升文物治理新效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文物部門要不辱使命,守土盡責,提高素質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做新時代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創新者、傳播者。要強化頂層設計,完善文物數字互聯政策法規與標准規范,積極推進文博信息化納入國家數字經濟新藍海、重大戰略新基建、“十四五”時期新規劃。要培養專門隊伍,完善數字人才培養機制,發揮高校、科研機構作用,建設文物數字化專門研究機構或部門,保障文物數字互聯可持續發展、高質量推進。要堅持問題導向,探索建立文物數字化專門工作體系,加強項目引導與經費保障,對接技術進步與行業需求,加快行業信息化建設與智能化管理,充分釋放文物數字化發展潛能,有效提升文物治理現代化水平。
  把握數字機遇,推進文物改革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長遠發展的關鍵,在於改革創新。要按照中辦、國辦《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成果數字化轉化,探索實施文化遺產雲建設工程,集合先進科技新手段、豐富內容供給新樣態、拓展話語表達新方式,為受眾提供可視化呈現、互動化傳播、沉浸化體驗的文物信息產品及文物遺址、考古、建筑雲展示。要加速推進智慧博物館發展,將數字化廣泛應用於征藏、保護、展陳、教育、傳播等博物館發展要素,逐步實現博物館智慧服務、智慧保護、智慧管理,不斷增強館藏文物數字化保存、數字化展示、數字化傳播。要創新文物價值傳播推廣體系,高質量實施中華文物全媒體傳播計劃,高標准推進網上展廳內容呈現與形式創新,講清楚文化遺產蘊藏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積澱,講清楚中華民族獨特的價值體系和精神追求,讓文物成為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精神橋梁。
  盤活數字資源,開啟交流互鑒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共同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擴大人文交流,加強互學互鑒。要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依托文物數字互聯,推介國家文化地標和精神標識,有針對性推出文物展示與旅游體驗相融合的線上產品,對外展現中華文明延綿不斷、多元一體、兼收並蓄的發展脈絡,對內增強中華民族自豪感凝聚力。要構建文化遺產數字化網絡平台,實施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文化遺產伙伴行動,打造多語種數字互聯文物展覽精品,面向全球提供一站式瀏覽、檢索、數據挖掘與展示服務,形成基於共享服務和對外傳播的數字互聯支撐體系,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傳播力。要推進流失文物數字化回歸,通過數字化、信息化等高技術手段,推動敦煌遺書等流散海外文物的數字化回歸,實現優秀文化藝術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數字化共享。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站在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的關鍵階段,面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數字產業革命的交匯節點,文博系統將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探尋新時代文物數字互聯新路徑,書寫新時代文物保護利用改革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