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中秋假期,總投資3.99億元的蘭州黃河樓啟動試運營,為蘭州黃河風情線再添“新坐標”﹔9月中旬,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海東市委、市政府以“傳承河湟文化 弘揚黃河精神”為主題舉辦首屆河湟文化論壇,專家學者共享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經驗﹔總長度約190公裡的河南三門峽百裡黃河生態廊道正在推進建設,項目建成後將極大改善沿黃生態環境,並帶動一批文化和旅游項目發展。當前,沿黃各省區積極推進文化和旅游業發展,涌現不少亮點。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今年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黃
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黨中央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部署規劃,為沿黃各省區和有關部門進一步推動文化和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
規劃引領高質量發展
沿黃各省區和有關部門加快制定相關規劃、方案,採取有效舉措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推進文化和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成為其中重要方面。
今年9月,山西省第六次旅游發展大會召開,省委書記樓陽生提出,全力打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板塊文旅品牌。堅持高水准策劃、高標准建設、高水平運營,緊密對接國家戰略,將三大板塊融入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等戰略體系,開發精品線路,把優質旅游資源變成優質產品,不斷提升三大文旅品牌認知度、美譽度、影響力。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宋麗萍表示,一年來,河南省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為契機,堅持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著力打造綠色生態帶、根魂文化帶、黃金旅游帶,以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為主線,加快形成“一帶一核三山五區”發展格局。下一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系統將進一步健全長效協作機制,加快推動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精心培育融合發展新業態、開創鄉村旅游新局面、做好全域旅游發展大文章,合力構筑文化和旅游區域協作融合發展新高地,在文化和旅游業高質量發展中展現新擔當、實現新作為。
今年4月,經陝西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同意,《陝西省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2020年工作要點》印發實施,明確提出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包括實施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工程,抓好重點文化園區、文化公園建設,謀劃建設黃河文化旅游帶,積極開展黃河文化宣傳等內容。
特色發展推進鄉村振興
黃河流域各地依托自身資源發展旅游業,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助力鄉村振興。
國慶、中秋假期,山東東營市黃河口知青小鎮迎來客流高峰。“假日期間我們早上5點到崗,為游客做好餐飲、住宿、參觀等各個環節的服務。”小鎮前廳工作人員江女士說,自己一年前還在家種地,如今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東營市地處黃河入海口三角洲地帶,該市提出打造黃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並啟動“旅游富民”行動計劃,黃河口知青小鎮便是該行動計劃的落地項目之一。自2019年5月試營業以來,小鎮為附近村民提供了客房服務、環衛保潔、景區管理等常設性和臨時性就業崗位近百個。
位於寧夏中衛市的南長灘村,是黃河入寧夏最先流經的村庄,有“寧夏黃河第一村”之稱。這個擁有1200多年歷史的黃河古村,擁有古朴的建筑、淳朴的民風,是寧夏首個“全國歷史文化名村”。在全村幾代人精心呵護下,村子越來越美,游客越來越多,如今70%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飯”,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8000元。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位於黃河中游,其所在的河套灌區是我國三個特大型灌區之一。2019年9月,河套灌區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該市文化旅游廣電局局長王瑞表示,近年來,巴彥淖爾市積極探索以農業為基礎、以文化為靈魂、以旅游為平台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子,開發了農家樂、牧家樂、現代農業觀光科技園、田園綜合體等業態,打造了河套非遺小鎮,實現農文旅相融相促。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去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與河南省委、省政府在河南洛陽召開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重要論述精神座談會。會議指出,要牢牢把握“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黃河文化這3個基本立足點,努力推動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共創新時代“黃河大合唱”。黃河流域各地積極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
河南持續創新打造黃河文化研學產品。今年7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圍繞歷史文化、黃河文明、中國功夫等,推出文明溯源——歷史文化博覽之旅、大河之頌——水利水工探索之旅等10條暑期研學旅游精品線路。
9月下旬,第十屆蘭州黃河文化旅游節期間,蘭州文創旅游商品展吸引眾多市民參觀。蘭州職業技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展台上,取材於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馬家窯文化元素的彩陶罐、彩陶瓮等展品引人注目。據介紹,該學院專門成立了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命名的二級學院,通過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將甘肅黃河文化特色傳統手工藝傳承下去。
黃河流域各地圍繞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積極做好工作計劃和規劃。如陝西省文化和旅游廳今年4月印發了《2020年陝西省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工作計劃》﹔《河南省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以及河南省黃河流域非遺、文物、旅游3個專項規劃已進入中期論證階段,鄭州、洛陽等沿黃地市相關規劃正在同步推進。
中央黨校文史部教授祁述裕認為,要進一步做好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工作,針對黃河流域文化保護傳承整體性、系統性研究不夠,黃河文化亟待全面系統梳理,黃河流域各省區文化和旅游發展不均衡,黃河文化和旅游資源利用程度不高,缺乏有效的區域合作機制等問題開展系統性研究、出台相關舉措。
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教授李小波認為,沿黃九省區各有優勢和特色,可在上游建立川青甘寧“河山文旅聯盟”,構建“河源—河灣—河洮—河湟—河套”黃河上游文化和旅游發展體系,在黃河中下游成立“黃河中西部戰略聯盟”,共同唱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
(採訪組成員:王濤 王文華 丁來 任麗 羅赟鵬 張隴堂 邊鋒 楊竣杰 統稿:崔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