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全國文化和旅游行業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主題,大力推動全域旅游、大眾旅游發展,深入推進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旅游業全面融入國家戰略體系,戰略性支柱產業的地位更為鞏固。旅游業已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踐行“兩山”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行業,對外交流交往的重要橋梁,展示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載體,推動鄉村振興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生力軍。
以人民為中心 社會發展綜合貢獻度不斷提高
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旅游業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以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為主要目標。
“十三五”時期,國內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全面繁榮發展,我國已擁有全球最大國內旅游市場,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國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國。2019年,我國旅游總收入6.63萬億元﹔國內旅游游客60.06億人次,年均增長10.7%﹔入境旅游1.45億人次,年均增長2.0%﹔出境旅游1.55億人次,年均增長7.3%。2019年,旅游業對GDP的綜合貢獻達到11.05%。
2019年,我國人均出游達4.3次,相比2015年增加1.3次。旅游已成為衡量現代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旅游市場的繁榮帶來穩定的就業。截至2019年底,旅游直接就業2825萬人,旅游直接和間接就業7987萬人,對社會就業綜合貢獻達10.31%。
旅游業發展不僅為游客帶來更好的體驗,還為貧困群眾帶來致富的機會。文化和旅游部扎實做好旅游扶貧工作,尤其是“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旅游扶貧成效顯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辦公廳、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聯合印發了《“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旅游基礎設施提升工程建設方案》。如甘肅省在2016年至2019年新發展旅游專業村271個,培育鄉村旅游合作社151個,鄉村旅游民宿652家,農家樂2500戶,完成深貧地區旅游培訓6000多人次,帶動55.46萬人脫貧。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提升優質旅游產品供給水平
“以前景區廁所常常人滿為患、氣味不佳,現在廁所多了、空氣變好了。”“以前開車出去游玩,常常找不到停車位,現在停車越來越方便了。”近年來,游客時常能感到景區服務和旅游服務發生的改變。這些變化離不開旅游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大力提升。
“十三五”時期,旅游行業大力推動旅游“廁所革命”,從小處、實處著手,提升游客體驗。全國共建旅游廁所11.88萬座,全國約有14.1萬座旅游廁所在手機地圖APP上進行位置標注,標注率達到95%,游客對廁所滿意度明顯上升。如廣西大新縣明仕田園景區廁所就地取材、建起精美花壇,流水潺潺、荷葉亭亭﹔在南寧青秀山景區,“雨林大觀”景點廁所內生長的高大榕樹引來不少游客來此“打卡”。
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門大力推動基礎設施提升。各級政府、涉旅企業緊抓契機,提升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如推進“快旅慢游”交通建設、信息平台建設、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有效助力全行業高質量發展。其中,為推動老年旅游發展,將旅游無障礙內容納入相關無障礙公共服務政策,《旅游無障礙環境建設規范》作為行業標准出台。
旅游行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優質旅游產品供給全面提升。“十三五”期間,全國休閑度假產品建設加快。截至目前,全國共有A級旅游景區12402家,其中5A級302家、4A級3720家。全國共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45個,省級旅游度假區495家。
五年來,旅游業一方面圍繞消費升級、消費分級和消費分層進行創新,另一方面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技術手段進行創新,涌現諸多新產品、新業態及新發展模式,豐富了產品供給、提升了產品品質,給人們帶來了更好的旅游體驗。不少旅游景區開始利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監測客流、疏散導流,為游客提供多項服務。酒店從單一的住宿餐飲提供場所變為生活方式體驗場所,向主題酒店、精品民宿、文化旅居空間等業態延展。旅行社的產品由大團游逐漸走向細分,私家團、小包團、定制游、深度游和小眾游等產品不斷升級。在線旅游平台不斷豐富產品體系、優化產品結構,為游客提供了多樣化選擇,便利了游客出行。
“十三五”時期,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門緊跟消費升級趨勢,瞄准游客需求變化,強化精品意識,鄉村旅游、紅色旅游、度假休閑旅游加快發展。各地實施“旅游+”戰略,促進旅游與教育、工業、農業、體育等產業融合發展,研學旅游、體育旅游、中醫藥健康旅游、郵輪旅游、冰雪旅游、低空旅游、夜間旅游等多樣化業態快速發展,文化旅游精品演藝、文旅融合產業示范基地、自駕車旅居車營地、特色旅游小鎮、非遺街區、非遺工坊等項目建設持續推進,成為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法律法規完善 市場監管力度不斷加強
“十三五”時期,各地的文化和旅游服務能力及旅游監測、監管能力穩步提升。各地不但加大旅游企業檢查力度,全面做好旅游業治安管理工作,還持續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嚴厲查處旅游業內的商標侵權、地理標志侵權等違法行為,支持旅游商品和服務商標依法注冊﹔依法打擊不合理低價游、強迫或變相強迫旅游消費、虛假廣告行為﹔持續開展文化和旅游市場整治行動、A級旅游景區整改提質行動、星級飯店專項整治行動。
“十三五”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旅行社條例》《導游人員管理條例》《中國公民出國旅游管理辦法》完成修訂,出台《導游管理辦法》等部門規章,印發《出境旅游組團社簽證專辦員卡使用管理規定》,規范出境旅游組團簽證業務。全國10個市(州)啟動開展地方旅游立法試點。
文化和旅游部開展了全國全域全息信息化試點建設。北京市運用互聯網、大數據、新一代通信技術,進一步提高了旅游市場監管效率和服務水平,建成了首都旅游產業運行監測調度中心。浙江積極推動旅游執法與法院、公安、市場監管、法律服務、人民調解協同監管模式,推動“最多跑一次”改革提速擴面。各地各級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還創新監管方式——以加強信用監管為著力點,建立健全貫穿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銜接事前、事中、事後全監管環節的新型監管機制。2020年7月,武漢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官網上“晒”出了221家旅行社的“信用報告”。這是湖北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推出的“互聯網+信用監管”新舉措,既為游客提供了參考,也加強了對旅游企業誠信、規范經營的管理。
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門、企業不斷創新方式、加強宣傳引導,持續營造文明旅游氛圍。近年來,福建大力推動出境安全、文明旅游宣傳引導工作,聯合省外事辦等14個部門建立了“福建公民出境旅游安全工作小范圍協調機制”,並建立了省、市、縣三級文明旅游宣傳引導機制。海南持續開展文明旅游系列活動,包括“文明旅游 為海南加分”主題活動、文明旅游志願活動進景區、文明旅游隨手拍活動等。在海南各大景區,文明宣傳標語、文明引導員隨處可見,文明旅游風尚深入人心。(於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