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在京召開,會議再次強調,要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此前,中辦、國辦於4月底印發《關於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依托優美自然風光、歷史文化遺存,引進專業設計、運營團隊,在最大限度減少人為擾動前提下,打造旅游與康養休閑融合發展的生態旅游開發模式。
在國家大力推動碳達峰、碳中和,探索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背景下,生態旅游迎來新的契機。生態美景變身優美景區、沙漠治理與旅游觀光結合、廢棄礦山上建起文旅小鎮……在生態旅游大量成功實踐經驗基礎上,業界對探索生態旅游新模式充滿信心。
保障生態安全 探索經營挂鉤
近年來,我國在推動生態保護的同時,也注重生態資源的合理利用,很多生態修復項目與旅游業態適度結合,收獲積極成效。《意見》明確提出,鼓勵將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與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權益挂鉤,對開展荒山荒地、黑臭水體、石漠化等綜合整治的社會主體,在保障生態效益和依法依規前提下,允許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獲取收益。
紅鹼淖處於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過渡地帶、毛烏素沙漠與鄂爾多斯盆地交會處。幾年前,紅鹼淖因為主要補水河流上游修建水庫,地表匯水量急劇下降,如果不採取措施,可能成為第二個羅布泊。“榆林市、神木市水利局曾多次會同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相關部門開展生態修復。”榆林神木紅鹼淖景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治理,紅鹼淖水位逐漸上漲,濕地保護頗具成效,現今的紅鹼淖不僅是瀕危珍禽遺鷗的最大繁殖棲息地,也是很多游客喜愛的生態旅游景區。紅鹼淖的旅游發展帶動了神木旅游的發展。神木依托紅鹼淖積極發展珍稀保護動物觀賞、沙漠水鎮項目等,樹立中國最大沙漠淡水湖旅游品牌。
在神木工作的王彩雲經常會接待到紅鹼淖旅游的外地朋友,她說,站在高處看,紅鹼淖就像毛烏素沙漠裡的一顆明珠,湖面像明鏡一般,鳥類棲息,快艇穿湖而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著別樣的美。
中科院旅游與社會文化地理研究室主任鐘林生認為,我國生態旅游發展迎來新機遇,政策方面,自然資源保護性政策更為靈活,為生態旅游用地限制破局等提供契機﹔業態方面,濕地觀光、水利旅游、森林旅游、地質旅游及康養旅游等發展條件更加充足﹔發展模式方面,在生態補償與生態付費大趨勢下,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有效實現生態資源合理配置、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與增值。
盤活存量資源 釋放旅游價值
生態保護與利用是相伴而行的,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深化,生態相關的存量資源的盤活利用日益受到重視。《意見》明確,加快培育生態產品市場經營開發主體,鼓勵盤活廢棄礦山、工業遺址、古舊村落等存量資源,推進相關資源權益集中流轉經營,通過統籌實施生態環境系統整治和配套設施建設,提升教育文化旅游開發價值。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陘礦區全面停產後,優美的自然環境、豐厚的工業遺產成為當地發展生態旅游的寶貴財富。近年來,井陘礦區加緊推進段家樓正豐礦文旅綜合體項目,重點實施了環境整治、文物修繕、業態植入工程,如把廢棄職工食堂改造成書吧、利用廢棄火車車廂打造咖啡館、利用廢棄煤矸石場地打造汽車文化主題公園等。
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核桃園鎮曾是菏澤最大的山石開採基地,2015年當地封山轉型,在廢棄礦坑上種植數萬棵苗木,同時結合當地古村落資源,全力打造金山景區、青龍山旅游度假區、白虎山天池風景區、前王庄石頭寨民俗文化區等,把廢棄礦山變成了“綠水青山”。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部教授吳殿廷說,廢棄礦山、工業遺存和古舊村落蘊藏著巨大的科技、文化價值,但往往由於產權不清、政策不明,社會資本不敢貿然進入。《意見》鼓勵盤活存量資源,這是非常好的機遇。建議各地引導開發工業研學游、歷史文化休閑游﹔抓住政策機遇,解決建設用地指標問題等﹔吸引從古舊村落“走出去”的仁人志士參與家鄉建設。
牽手康養休閑 融合前景廣闊
生態與旅游有著天然的聯系,生態為旅游提供基礎和條件,旅游為生態帶來價值實現渠道。《意見》明確提出“打造旅游與康養休閑融合發展的生態旅游開發模式”。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大新縣明仕田園景區,壯家阿哥阿姐用悠揚的山歌歡迎游客,青山環繞、綠水輕柔,游客陶醉於山水之美。大新明仕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魯顯峰介紹,明仕田園景區無論是規劃設計、建設還是經營階段都注重保持自然生態和諧,如,明仕河漂流項目採用竹排﹔兩岸的景觀基本保持原狀﹔景區內建筑物都是壯族民居風格﹔景區內甚至保留了大面積稻田,與周邊村屯融為一體。今年五一假期,明仕田園景區累計接待游客3.53萬人次,較2019年同期增長30%。
浙江省台州學院黨委書記崔鳳軍表示,近幾年,中國的康養旅游快速發展,成績雖大,也暴露出了許多短板,最主要的是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特別是空間利用問題。《意見》為行業發展帶來新機遇,可以預期,國家將為社會資本進入康養生態旅游業提供新的條件,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模式。
值得關注的是,《意見》還明確,在具備條件的地區探索古屋貸等金融產品創新,用於周邊生態環境系統整治、古屋拯救改造及鄉村休閑旅游開發等。對此,南開大學教授馬曉龍認為,綠色金融可有效緩解長期以來鄉村遺產保護、鄉村旅游發展、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缺少足夠資金來源的問題。建議加大金融產品對以“鄉村聚落整體旅游開發”為導向的項目支持力度,建立金融產品創新與鄉村社區發展協調的組織領導體系。(李志剛 任麗 孟萍 邊鋒)
上一篇: 全國大學生紅色旅游創意策劃大賽落幕 |
下一篇: “文化和旅游企業政策信息服務專欄”上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