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專項工作 > 群星獎
群星獎
【媒體報道】群文創作:源於百姓,歸於百姓
發布時間:2015-04-29 16:09 來源: 編輯:公共服務司
信息來源: 2015-04-29

中國文化報2014年49日訊 (記者 張妮)  “大地情深”群星獎獲獎作品全國巡演於328日在山東泰安首演,這些經過長期打磨、代表了當前群眾文藝創作最高水准的作品進一步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源於群眾,反哺群眾。

群眾文藝創作是基層文化繁榮的關鍵,是群文活動水平及文化創新能力的體現。近年來,為適應群眾的文化需求,全國各地陸續推出了一批高水准的群文作品,同時“群眾演、演群眾、群眾看”這一群文創作特質在各地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將優秀作品回饋大眾是群文創作者的共識。

巡演:群文精品的交流平台

“這次巡演首演的13個群星獎獲獎作品來自全國各地,囊括了舞蹈、音樂、曲藝、戲劇四大門類,展現了不同地域的文化風情以及不同群體對中國夢的多元闡釋。”中央民族樂團原團長、巡演首演總導演顧夏陽說。此次首演中的音樂作品《畬鄉三月三》、舞蹈作品《盛世長鼓》與《串鈴聲聲》讓泰安觀眾在家門口就欣賞到了畬族的原生態歌曲以及朝鮮族、回族的民族風情﹔舞蹈作品《都市白領》、音樂作品《闖海人》等則反映了各行業群眾的生活狀態及心理訴求。巡演作品的主題也頗為豐富,曲藝作品《電話響過之後》,通過對“局長”形象的幽默諷刺闡述了“反腐倡廉”的重要性﹔戲劇作品《婚姻驛站》則揭示了中年婚姻生活的狀態,既充滿歡樂又具有現實意義。

現場觀眾對節目贊賞有加,有些觀眾還在節目結束後打聽下次演出的時間、地點。“群星獎獲獎作品代表了群眾文藝創作的最高水准,它們除了具備時代感、群眾性、地域性和民族性之外,都是經過群眾檢驗和長時間打磨的作品。”“十藝節”群星獎舞蹈類獲獎作品《舒心的日子扭著過》的編導張蔭鬆說,近年來各省舉辦的群文創作比賽、展演及活動,以及省際、省內之間的交流活動,為群文作品的展演展示提供了多元化的展示交流平台,有利於打磨精品。

“這次巡演是一個基層群眾文化精品交流的平台,將對各地的群文創作起到積極的示范性作用,有利於帶動各地的群文創作。”文化部公共文化司相關負責人說,此次巡演包括示范性巡演和各省(區、市)自主實施的巡演兩大類,示范性巡演在全國7個省(區、市)舉行,各省(區、市)自主實施的巡演則包括“省內巡演”“省際交流”“區域聯動”三種形式,比如北京市將結合首都市民文化節等活動將群星獎優秀作品送進全市16個區縣。

好作品應和百姓一起分享

群星獎的獲獎作品從創作到演出全部來源於基層、產生於群眾,這些優秀作品更應該回歸群眾、反哺群眾,深入到基層為群眾進行演出,此次巡演正是秉承了這一理念。“讓更多的百姓欣賞到優秀的群文節目,是此次巡演的重要目的。”顧夏陽說。

“一個節目從編創、排練到最終呈現在舞台上,往往要花費兩三年的時間。獲獎不是終極目標,豐富百姓的生活,讓大眾一起分享我們的創作成果是最幸福的事。”參加首演的58歲的舞蹈表演者張敏說。

《闖海人》的主唱張雲海說:“巡演雖然辛苦,但這是向群眾展示群星獎成果的好事,既可以讓群眾感受到不同的地域風情,開闊他們的眼界,同時,也為來自全國各地的表演者提供了一個交流學習的機會。”《闖海人》已在山東煙台大大小小的舞台上表演過多次,當地群眾十分喜愛,“有人甚至能跟著唱一小段,這對演員們來說是極大的鼓勵。”

“群星獎是個大舞台、大賽事,然而群文作品更應該展現在廣場上、院校中、軍營裡。”今年71歲的張蔭鬆從事群文工作40余年,對群文工作感觸頗深,“群眾文藝創作的根本目的是要將優秀的群文作品與群眾共享,真正做到藝術反哺群眾,要堅持群眾演、演群眾、群眾看,引導和激勵群眾自覺、自發地參與文化創造,自我教育、自我服務。”

挖掘生活中的閃光點

雖然在群眾文藝愛好者與群文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近年來產生了許多具有時代感、貼近生活的優秀作品,但多位群文創作者指出,當下群文創作也存在著諸多不足,如有些作品藝術性有待提高、主題缺乏新意等,而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人才問題。

“現在許多編導從院校畢業後,沒有深入過基層,所以很難創作出貼近生活的好作品。”張蔭鬆認為,年輕人要創作出好作品,一定要和群眾融為一體、深入基層,否則很難發現生活中的閃光點。如此次首演中的作品《舒心的日子扭著過》,將愛跳廣場舞的百姓在家裡打扮、在廣場上跳舞時的心態展現得淋漓盡致﹔音樂作品《闖海人》的副歌“天刮北風浪往南沖,風向不對鍋道反風,雪白的饅頭現吃現蒸”就是編創者去基層採風時,漁民唱的詞兒……

陝西作為2016年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的東道主,在“九藝節”和“十藝節”群星獎評選中成績平平。在談到群文創作的困難時,陝西省藝術館館長助理王茵說:“業務干部的老齡化、人才青黃不接是最大的問題,許多年輕編創者雖然整體素質相對較高,但對群文創作規律並不熟悉。”針對這些問題,陝西省藝術館於今年3月至5月舉辦5期全省文化骨干專業培訓,將就不同門類作品的創作規律、難點等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

曾擔任“十藝節”群星獎評委的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劉彥君、中國歌劇舞劇院副院長徐麗橋在接受採訪時都表示,群文創作來源於生活,創作者應深入基層體驗生活,從生活中尋找創作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