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專項工作 > 群星獎
群星獎
【媒體報道】群星獎巡演到蘇州 收獲的不隻是感動
發布時間:2015-04-29 16:17 來源: 編輯:公共服務司
信息來源: 2015-04-29

中國文化報2014624日訊 (記者 張妮)  6月14到15日,由文化部公共文化司主辦,江蘇省文化廳、蘇州市人民政府、文化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承辦的“大地情深”——群星獎獲獎作品全國巡演在江蘇省蘇州市舉行。為期兩天的巡演分為示范性觀眾場、示范性觀摩場、廣場演出3場,觀眾覆蓋社區居民、學生、部隊官兵、外來務工人員等各類群體。對於很多觀眾來說,演出不僅豐富了他們的生活,還帶給他們許多感動,因為這些不同表現形式的作品有著共同的主題——對家與親人的思念。

 “為了保證演出的水准,極大地發揮群星獎群眾性、示范性、導向性作用,我們在節目的篩選上頗費心思。”此次巡演的實施方、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主任曹俊表示,蘇州群文作品創作在舞蹈、音樂方面編創能力相對一般,因而,此次巡演特意邀請了具有民族風情的歌舞類節目,如舞蹈作品《盛世長鼓》、音樂作品《哩勒響》與《趕秋》分別展現了朝鮮族、土家族、苗族獨特的民俗風情。

素有“中國園林之城”之稱的蘇州,外來人口約佔一半。此次巡演的11個節目中,有4個反映外來務工者心理訴求、生活故事與生存狀態的現實題材作品。上海的音樂作品《站在高高的腳手架上》謳歌默默無聞為上海城市建設做出貢獻的建筑工人;江蘇的小品《回家過年》通過買火車票的曲折故事展現了外來務工者的誠信與對家的思念;江蘇的錫劇小戲《丫丫考零分》詼諧生動,一向成績優秀的丫丫希望能通過故意考零分而讓學校叫家長過來,從而能與在外打工的父母相見;廣州的現代舞《星期天》則展現了努力、樂觀的送水工一家三口辛苦但卻幸福的生活場面,一場大雨讓三人成了落湯雞,但相互扶持的愛讓躲雨也有了別樣的趣味……

這些不同門類、不同表現形式的作品,有著共同的主題——對家與親人的思念。《回家過年》的編導之一兼主演浦家說,創作來源於生活,身為蘇州人的他,許多朋友是“新蘇州人”,比如與浦家有15年交情、來自河南南陽的小李,經過多年辛苦打拼,如今已在蘇州買房安家,但浦家總覺得小李心中缺少一種歸屬感,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並不是地域、語言、文化的差異,而是牽挂的親人們遠在家鄉。每年春節,浦家都會看到朋友遭遇回家一票難求的情況,出於對朋友的關心,他創作了這個作品,也呼喚社會各界關心關愛弱勢群體。《回家過年》是獲得“九藝節”群星獎的作品,至今已演了百余場。

張家港市的《丫丫考零分》站在留守兒童的角度,抒發了孩子對外出打工的父母的想念。錫劇曲調優美、婉轉細膩,該劇主演朱寶根說:“每每上台演出,我自己都要掉眼淚,觀眾看了也非常感動,說這個戲讓他們想起了老家的孩子和父母。”

家,對於中國人來說重要而溫暖,那裡既有“兒行千裡母擔憂”的牽挂,也有漂泊異鄉的游子對父母的思念與虧欠。614日演出開始前約一個小時,《星期天》的主演之一符興忠興沖沖地跑到進場口,為專程從江蘇南通趕來的父母、爺爺等親人送演出票。他攙扶著失明的母親,非常激動:“舞台是我的生命,我曾不顧母親反對外出尋求表演機會,不僅沒照顧上他們,我的演出他們也從未看過,虧欠家人太多。”

愛好表演的符興忠已在外漂泊多年,兩年前到廣州市蘿崗區文化館工作,此次借群星獎獲獎作品巡演的契機與家人相見,並在父親節來臨之際向家人獻上第一次匯報演出,他很開心。但遺憾的是母親從未見過他在舞台上自信的神採,這次也隻能用耳朵聽。這場演出,符興忠又緊張又激動,結束後,80多歲的爺爺對符興忠的同事說:“他表演得很好,他很努力,感謝你們對他的照顧。”簡單的幾句話表達了家人對他的肯定與關心。

《站在高高的腳手架上》的演唱者艾力開木﹒艾爾肯大學畢業剛一年,對這首歌感觸很深:“我現在加入了‘新上海人’的隊伍,和許多建筑工人一樣,為上海的建設與發展盡一份力,看到上海的美麗,我為自己驕傲,但更多的是想,我為家鄉付出過什麼?”艾力開木的母親這次也特意從新疆趕來,當聽到兒子唱出“遠望千家萬戶團聚的燈火,想起了離家的時候村口那牽挂的目光……”的那一刻,她掉下了眼淚:“艾力開木在上海做過很多份兼職,雖然我擔心他,希望他回家,但決定權還是交給他,畢竟未來的路他要自己走。”

隨著時代的發展,離開家鄉到另一個地方工作生活是一個普遍現象,但難的是融入到新環境中。為此,各地政府也從文化、教育、社保等各個方面採取措施,以便“新人”能盡快地融入新城市,找到歸屬感。615日,在蘇州吳江盛澤行政服務中心廣場的巡演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有“綢都”之稱的盛澤鎮戶籍人口13.3萬,外來人口卻超過30萬。近年來,盛澤鎮積極開展“送戲、送電影、送圖書”和文化進社區、進企業活動,充分發揮盛澤鎮現有公共文化設施資源,安排各種免費開放項目,讓外來人口在這裡找到歸屬感。站著看完整場演出的李明來自雲南,離開家鄉3年的他感慨“有人能理解我們的苦與樂”。

一場演出,看似是11個節目的簡單組合,展現的卻是百姓的故事,是生活的積澱,是文化特色的彰顯。蘇州市文化館業務干部賈春梅觀演後感嘆“收獲很多”:感受到了編創者對生活細節及人性閃光點的捕捉能力,將一個外來務工者想念家鄉的簡單主題多角度、多形式地展示出來,人物形象真實鮮活,他們的苦與累、愛與真也牽動著觀眾的心。許多觀眾都認為這場演出“值得看”,因為他們收獲的不隻是感動,還有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