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驗收工作培訓班在京舉辦
發布時間:2017-09-28 16:10 來源: 編輯: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信息來源: 2017-09-28
    2017年9月10至13日,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以下稱非遺司)在北京舉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驗收工作培訓班,各省(區、市)文化廳(局)搶救性記錄驗收工作負責人、專家組成員、省級非遺保護中心搶救性記錄負責人等150余人參加了培訓。
    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開展以來,各地按照有關標准規范,認真組織記錄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了在搶救性記錄成果的驗收工作中貫徹統一的評價標准,非遺司委托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對2015年部署的搶救性記錄項目成果驗收開展培訓。這是搶救性記錄工作開展以來,首次針對記錄成果驗收工作進行專門培訓。
    一、統籌部署搶救性記錄驗收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工作,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基礎性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部在前期調查記錄基礎上,開展了搶救性記錄,目前已累計支持對839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開展搶救性記錄。非遺司印發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規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操作指南》,加強對各地開展搶救性記錄的業務指導。
    目前,2015年支持29個省(區、市)開展的268名代表性傳承人記錄項目,大多已完成拍攝。下一步非遺司將開展驗收工作。根據文化部《關於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的通知》(文非遺函﹝2015﹞318號),驗收工作由各省級文化行政部門通查和非遺司組織抽查兩部分組成。在對驗收參與人員開展培訓後,非遺司將派員指導各省嚴格把握驗收規范和標准,開展通查工作,最後對通查合格以上的項目進行抽查,確保記錄工作成效。
    二、精心設置課程,合理安排內容
    此次培訓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學和影視人類學等領域專家和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規范》(以下簡稱《工作規范》)起草小組成員,緊扣規范,系統解讀驗收標准。通過案例分析、經驗分享等,授課專家講解了驗收工作中學術、技術和藝術部分的審看角度與評分尺度。巴莫曲布嫫、馮雙白、安德明等十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按照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十個類別,針對各類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的特點,對驗收工作中學術部分的考查、評價及可能遇到的具體問題進行專門講解,以文獻片、綜述片實例開展示范教學,並與即將參加各省驗收工作的省級專家進行深入交流。
    培訓重點圍繞以下內容開展:(一)完整度和豐富性的評判標准,即是否按照《工作規范》的要求提交相應成果﹔(二)技術指標的評判標准,即所拍攝採集的綜述片、文獻片在技術層面是否符合《工作規范》要求,以及收集文獻的整理規范和數字化水平﹔(三)學術指標的評判標准,包含收集文獻、文獻片、綜述片、口述史文稿的評判標准﹔(四)藝術指標的評判標准,即是否恰當運用藝術、傳播語境進行視聽表達,包括前端素材收集和視覺化處理、後期剪輯和精細化處理。
    三、現場氣氛熱烈,培訓效果顯著
    培訓開始前,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工作人員組織參訓學員建立了微信群,參訓學員在群裡熱烈討論,互動效果良好。此次培訓注重主講老師與學員的現場交流,課堂氣氛十分熱烈,學員在搶救性記錄工作和其他非遺保護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積累的經驗,也在培訓中進行了交流。培訓工作不僅增進了各地參與驗收人員對搶救性記錄工作中學術、藝術和技術等方面驗收標准和要求的了解,還對今後項目招標和記錄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進行了探討。參訓學員認為此次培訓內容豐富,課程實用,對即將開展的驗收工作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