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山西扎實推進傳統戲曲保護
發布時間:2017-05-12 11:02 來源: 編輯: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信息來源: 2017-05-12
    山西戲曲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晉南地區是我國最早的戲劇發源地之一,享有“中國戲曲搖籃”之美稱。目前,山西省共有46個劇種,以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為代表,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傳統戲劇”項目共19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現有57人,項目保護單位36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統戲劇28項,項目保護單位77個,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10人。從數據上看山西省戲曲資源豐富,但是其發展也面臨經費不足、傳承空間縮小、傳承後繼乏人等困難。  
    近年來,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傳統戲曲保護傳承,省文化廳會同相關部門採取有力措施,使傳統戲曲保護傳承工作取得新的成績。
    一、夯實傳承發展基礎
    2016年,山西省制定出台《關於實施山西省戲曲傳承發展振興工程的意見》,指出要把戲曲傳承發展振興作為建設文化強省的重要任務,要發揮傳統戲曲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緊抓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2016年,山西省組織人員對劇種進行全面普查,系統掌握戲曲劇種的數量、藝術特點、分布和流傳地區等,實現文化行政部門對戲曲資源的動態化、科學化管理。做好搶救性復排工作。近年來,項目保護單位通過走訪老藝人,查閱原始資料,重新譜曲、排練,對傳統劇目進行搶救性復排,並進行數字化保存,利用微信平台,進行傳播。抓好研究出版工作。運城市蒲劇團出版了《蒲劇傳統折子戲選編》,收錄了160多出蒲劇傳統折子戲。呂梁市加強孝義碗碗腔、孝義皮影、孝義木偶、孝義秧歌等非遺項目的研究,先後出版非遺叢書近20套。創新機制培育傳承人才。各地因地制宜採取措施,臨汾蒲劇院聯合臨汾藝校,創辦臨汾藝校蒲劇院定向班,專門為蒲劇院整體培養蒲劇人才梯隊。蒲州梆子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王藝華、省級傳承人吉有芳等老藝人,精心傳授弟子基本功、角色行當特征及表演技巧,並讓青年演員擔綱演出,以演代訓,培育新的傳承人。
    二、拓展傳承發展空間
    晉劇《傅山進京》、《紅高粱》、上黨梆子《長平悲歌》、蒲劇《酸棗嶺》,北路梆子《寧武關》等一大批精品力作相繼推出,創作呈現繁榮景象。開展送戲下鄉等公共文化服務。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組織山西省優秀院團送戲下鄉、惠民演出等。比如,運城市組織開展“戲劇惠民?歡樂百姓”送戲下鄉活動。忻州市組織了“周末大戲台”、“鄉村大舞台”等戲曲下基層品牌活動。推動產業融合。耍孩兒,又名咳咳腔,作為大同的一張城市名片,是全國獨有的極具特色的地方劇種,被稱之為古代戲曲的“活化石”。近幾年,耍孩兒保護單位積極參加“珍稀劇種優秀劇目”展演、中國大同雲岡文化旅游節、中國古都大同燈會等展演活動,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建設傳承陣地,開展戲曲傳承活動。晉中市建設了市級的非遺劇種傳習中心,各縣文化館劃出專門區域免費開放,開展傳統戲劇傳承活動。呂梁市在馮家庄村建立了汾陽地秧歌專題展覽室,常年通過展演、展覽的形式,開展傳習活動。
    三、開展搶救性記錄
    2014年6月,山西省制定了《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存工作規范和技術標准》,對包括戲曲在內的部分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進行記錄。目前,山西省已開展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記錄項目有35個,其中20個即將完成。合理配置記錄團隊。每一支記錄隊伍,有專門的項目負責人,並配有一位治學嚴謹、掌握該領域專業知識的相關專家擔任學術專員。同時,挑選在行業領域有研究基礎的專業團隊擔當學術顧問。目前,已和山西省戲曲研究所、山西省音樂舞蹈研究所、山西師范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山西大學體育學院等單位建立了合作關系。通過政府公開招標的方式,優選出山西省影視集團擔當採訪拍攝和後期制作的工作團隊,並結合當地文化行政部門和當地學者,形成了一支具有較強優勢的專業性搶救記錄隊伍。注重前期培訓和後期處理。項目負責人根據文化部編發的《操作手冊》,對參與工作的學術專員、資料收集人員以及拍攝團隊進行集中培訓。拍攝結束後,組織有關專家進行反復論證和修改,形成統一規范的記錄成果。強化溝通服務。積極和傳承人溝通,向傳承人講明工作目的、內容和意義,獲得傳承人的最大支持,是確保記錄工作高質高效的前提。實際工作中,有的傳承人忙於工作事務,有的本身不善言談,工作團隊必須做好深入細致的前期准備,才能取得傳承人的了解和信任,達到完整真實記錄的目的。靈活制定科學合理的拍攝方案。記錄過程中,因為項目多,傳承人情況千差萬別,有的傳承人屬於群體項目,但已沒有合作的傳承群體(如太原鑼鼓的傳承人)﹔有的缺乏實踐場地或操作條件(如山西琉璃的傳承人),需要進行個案分析解決。有些傳承人年事已高,身體條件不好,技藝巔峰期已過,為了更好地記錄項目特色,在完成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的同時,還補充拍攝技藝精湛的其他傳承人,使記錄工作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