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喜迎十九大 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反響強烈
發布時間:2017-11-17 15:56 來源: 編輯: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信息來源: 2017-11-17
    為積極宣傳黨的十八大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就,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2017年9月18日至10月下旬,文化部、中央網信辦聯合開展了“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隨著活動的開展,話題“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在互聯網廣泛傳播,取得良好效果。據統計,本次活動共開設專欄43個,參與記者1000余名,發布原創稿件2000多篇,全網重要位置推送作品130余篇。網上媒體報道量51.6萬篇,網民轉發討論量189.5萬條,微博平台“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等相關話題閱讀量5981萬人次。特別是數讀新聞《這五年,習近平這樣談文化遺產保護》,系統梳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論述,連續3天居網絡頭條,點擊量超過1億人次,形成刷屏效應。
    一、傳頌中華文脈,喜迎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本次活動以“喜迎十九代?文脈頌中華”為主題,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為切入點,以傳頌中華文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為增強本次活動的專業性,讓記者採寫的文章見思想、見深度,8月29日至9月1日,文化部聯合中央網信辦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高級研修班,120余名媒體從業人員參加。9月15日至28日,組織200余名媒體記者赴貴州、福建、湖北、山西四省實地走訪、參觀體驗﹔部署各省(區、市)文化廳、網信辦結合本地實際開展活動、推送稿件﹔組成專門團隊審稿把關、全網推送。通過報道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生動實踐,集中呈現中華文脈綿延傳續的美好圖景,彰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持續傳承中華文脈的巨大成就。非物 質文化遺產宣傳片《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全網熱播﹔新華網《一圖了解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光明網《一圖讀懂什麼是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等突出鮮活案例、詳實數據,網民紛紛點贊。
    二、廣泛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內涵豐厚,廣泛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人們的認知、認同,是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本次活動廣泛動員網絡媒體,鼓勵傳統媒體參與,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騰訊、網易等中央、商業網站,秒拍、愛奇藝、一直播等視頻、直播平台,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等深度參與,中央電視台、中國文化報等傳統媒體重點報道,講好傳承故事,提高文化認同。
    廣大網民被非遺之美所感染,紛紛表達強烈共鳴之情。光明網評論員鄧海建說,“非遺,口傳心授又世代沿襲,見人見物見生活,網下的非遺要傳承,網上的非遺傳播更要紅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畬族銀器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林仕元說,“媒體採訪團的到來,不僅激勵自己帶動更多年輕人參與傳承,對於互聯網時代怎樣傳承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於非遺傳播宣傳片,網民紛紛點贊“太漂亮了”“匠人匠心,感人至深”“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美麗的大好河山是我們的驕傲自豪,我們要繼續傳承並發揚廣大”。光明日報官方臉譜賬號對國家級非遺項目“雁北耍孩兒”表演進行直播,瑞典網友Baha Kerstin留言:“來自瑞典的問候,這場表演實在太精彩了!”尼泊爾網友Suresh Kumarlimbu留言:“太好看了!非常美!蘊含中國文化的舞蹈!”
    三、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體系
    在新時代,媒體深度融合,直播、社交等傳播方式快速興起,傳播生態發生深刻變革。加強傳播,用好互聯網,是時代發展變化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歷史責任。
這次主題傳播活動,聯系團結了一批媒體,提高了相關從業人員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和能力。中國青年網記者張潼說,“上百家媒體的記者們一路同行,切磋的是業務素質,比的是傳播速度,學的是傳播方式。這次活動,不僅僅是一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之旅,也是各家媒體相互學習、切磋、博採眾長的非遺傳播業務交流之行”。朝戈金、陳岸瑛、蕭放、安德明等10余位業內知名學者撰寫系列評論文章,如《從傳承到傳播,朝向互聯網+時代的共同行動》《讓非遺成為傳統文化裡的“網紅”》《賡續文脈好傳統,傳播對接“新常態”》等14篇評論,起到“既叫好又叫座”、網民自發轉發的積極效果。
    通過這次活動,拉近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互聯網的距離,密切了參與各方的聯系,進一步健全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隊伍,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新格局的構建,探索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思路。
    為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工作,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下一步文化部將推出系列措施。一是定期開展培訓,提高相關從業者專業素養,建立專業化傳播隊伍﹔二是廣泛協調各類媒體,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聯盟,推動非物質文化傳播的常態化、專業化和系統化,構建傳播新格局﹔三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密切結合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如圍繞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運河文化帶、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重大主題、節慶活動,以及研培工作、振興傳統工藝等重點工作,開展主題傳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