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上海市文廣影視局舉行2017年度研培計劃總結暨非遺大調研工作會議
發布時間:2018-03-12 14:24 來源: 編輯: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信息來源: 2018-03-12
    根據文化部、教育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以下簡稱“研培計劃”),以及上海市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當新時代排頭兵、先行者”大調研的工作要求,1月19日,上海市文廣影視局在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召開2017年度“研培計劃”(上海市)總結暨非遺大調研工作會議。會議通報了近期上海市研培工作情況,交流了各校研培成果。
發揮文教結合優勢,上海研培成效顯著
    “研培計劃”是文化部、教育部於2015年啟動的非遺保護的一項基礎性、戰略性工作,旨在為非遺保護提供高校的學術和教學資源支持,幫助非遺傳承人群“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提升傳承能力。“研培計劃”在全國78所院校實施,上海市共有8所院校入選,院校數量位列全國第一。
    2017年度,上海市共承接研培任務19期,其中培訓5期、研修14期,累計培訓學員514名,生源覆蓋全國各地,培訓項目涵蓋刺繡、木雕、苗族銀飾鍛制、琉璃燒制等各門類。經過2年半的實踐,上海市研培工作逐步從面大量多的“培訓”向求專求精的“研修”過渡,質量顯著提升。
    上海大學積極促進傳承人群與阿根廷、荷蘭等國設計師的對話與合作,邀請竹編和刺繡傳承人群赴美國肯塔基大學進行文化交流。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通過異地培訓與山西省、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建立長期合作,創設“一個主題大師引導,不同項目各顯其能”的研培模式。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品牌工作辦公室、中國服裝協會達成“需學研產”合作,聯合舉辦“非遺走進時尚生活”傳統工藝對話設計生活交流會。東華大學定向貴州精准培訓,建立了一對一互學模式,與曼徹斯特大學合作舉辦中國傳統刺繡展。
深入開展調研,尋找差距補齊短板
    作為大調研的重要內容,會議以“建機制、聚力量,談經驗、促交流,找差距、補短板”為目標,廣泛聽取研培工作人員代表的意見建議。
    上海大學副教授姚艦表示,當前是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研培計劃”也要考慮介紹新技術和新科技,讓傳承人群實現真正跨界或者飛躍的可能性。
    同濟大學教師宋善威表示,學校利用創意設計學科資源,側重工藝美術類項目研培,學員創作了大量藝術精品,但市場轉化不足,社會參與度不夠,宣傳力度不強,希望能加強與其他院校的交流,未來探索與公益基金合作。
    東華大學服裝設計學院院長助理夏雅琴表示,東華大學學員大多是少數民族學員。學校明顯感到傳承人群在短時間內接觸大量新知識,有一個從迷茫到接受的過程。未來在招生階段,學校要梳理摸清學員的需求,並在教學過程中靈活調整。在實踐和作品創作階段,探索分組精細化,如按“現代工藝+傳統工藝”、“傳統材質+現代材質”分組,讓成果體現得更精准。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田兆元表示,研培應當“研”字為先,進一步發揮高校的科研力量,尤其是研究非遺傳承人群能力提升具體應該包括哪些能力,如何建立傳承能力的譜系。2018年,華東師范大學計劃開展茶葉制作技藝的培訓,會提前做針對性調研。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全面推進2018年工作
    2018年,上海市將以“科學保護、傳承弘揚”為新時代非遺保護工作為基本立足點,牢牢把握新時代非遺工作的新要求,繼續深入推進“研培計劃”,打響上海文化品牌,著力提升傳承人群發現美的能力,引導傳承人群捕捉需求變化的意識,堅持“用”字引領的理念,傳授改進工藝的知識。
    一是制定好2018年“研培計劃”。上海市文廣影視局支持本市8所高校繼續參與“研培計劃”,會同市教委共同提出上海市研培方案,著力安排好組織招生、課程設計、學員管理、媒體宣傳、學員回訪等工作。
    二是用好傳承人資源。傳承人群是各院校開展工作的重要資源。上海市文廣影視局將指導院校與傳承人建立密切聯系,掌握傳承人動態,挖掘傳承人精神,講好每個傳承人的故事。推動傳承人群在社區開展講、演、示活動,扎根基層,扎根生態圈。
    三是進一步探索拓展項目。發揮上海的區位和資源優勢,敢於實踐、大膽探索,進一步拓展教學科研領域,借助非遺資源,多推出與時俱進、跨界融合的拓展項目。
    四是發揮傳統工藝工作站的積極作用。建好上海大學駐青海果洛工作站和上海大學工作站,積極舉辦工作坊和展覽、傳承人群跨界再創造等活動,弘揚優秀工藝、發掘民族元素、發展產品和品牌。鼓勵其他院校積極提出建站申請。
    五是有力推動傳承傳播。鼓勵研培院校廣泛參與上海市非遺保護工作,發揮“橋頭堡”作用,讓中國傳統工藝在世界的平台上得以展示、互鑒和發展。配合恭王府博物館和上海大世界傳藝中心,辦好北京站和上海站的上海研培成果展,面向社會公眾,講好中國故事。(摘編自: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