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龍岩市文廣新局積極推進國家級閩西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
發布時間:2018-03-23 14:31 來源: 編輯: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信息來源: 2018-03-23
    2017年1月,國家級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實驗區獲文化部批准設立以來,龍岩市以建設國家級閩西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為重要抓手,以加強文化生態的整體性保護為重點,著力構建人與自然和社會和諧發展的良好環境,取得階段性成效,主要做法:
    一、全面普查,摸清現狀
    一是強化非遺普查。在全市134個鄉鎮2000個村全面開展非遺普查及認定登記工作,著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以及傳承人情況,進行全方位深入普查,及時搞好普查的收集、認定、登記和匯總工作。全市共收集到各類非遺線索115820條,各類非遺項目36295個,內容涵蓋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戲劇等17個方面。二是強化數據管理。將普查成果匯編成冊,結集出版142本非遺普查成果集,市、縣文化部門組織編輯出版《閩西文化遺產》系列叢書7冊,搶救攝錄各類非遺傳承人影像資料121盤(碟),編輯出版各類客家文化研究書籍283冊,客家文化期刊13種,通過文字資料以及數據庫存儲等各種方式,全面加強普查資料數據的管理。龍岩學院投入100多萬元資金,建立了福建省最大的客家文化數據庫。三是強化理論研究。先後成立了龍岩市客家文化研究會、龍岩學院閩台客家研究院、省統戰理論研究會客家文化龍岩研究基地等研究機構,創辦了《環球客家》、《客家縱橫》等雜志。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客家文化研究機構8個,客家文化刊物 13種,成為加強閩西客家文化生態保護研究的重要載體。2017年6月和12月,分別在長汀縣和龍岩學院召開了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理論研討會。
    二、積極應對,加強保護
    一是加強非遺保護。著重加強對閩西漢劇、十番音樂、客家山歌、客家戲曲、客家節慶民俗等非遺保護,廣泛收集整理客家傳統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的珍貴史料以及民間老藝人的作品,通過文字、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手段進行全面系統的記錄整理和搶救保護,市級非遺綜合展示館將於今年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市財政每年撥出20萬元專款,用於市藝校定向培養漢劇人才。永定區通過生產性保護方式大力支持國家級非遺永定萬應茶保護和傳承,去年產值近2.7億。二是加強文物保護。通過財政投入以及民間集資等方式,先後籌集10多億元資金,重點加強上杭李氏大宗祠、長汀古城牆、連城培田古民居、四堡雕板印刷基地等重要文化遺產的維修和搶救保護。截止目前,全市現有世界文化遺產一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13處117個點、省級80處110個點,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村、街)12個、省級歷史名鎮(村、街)11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5個,中國傳統村落34個,省級傳統村落29個。三是加強體系建設。經過多年努力,龍岩市逐步構建了結構合理的四級非遺保護傳承體系。全市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分別有8個、32個、45個、 229個,國家級、省級、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分別有3人、27人、67人。閩西漢劇、閩西客家十番音樂、永定萬應茶制作技藝、客家土樓營造技藝等國家級非遺項目帶徒傳藝600余人次、舉辦各類培訓班共65批2000余人次。
    三、突出重點,整體推進
    一是抓試點區域建設。將單一項目、單一形態的保護模式,轉變為多種文化形式的綜合性保護,推動文化生態的整體性保護。確定長汀汀州古城區客家山歌、連城羅坊走古事、上杭白砂客家木偶、永定下洋中川客家民俗等20個點為第一批整體性保護重點區域,全市統一組織實施,明確各級責任,推進整體保護,確保試點建設效果,發揮帶動示范效應。二是抓展示區建設。投入30多億元先後建成龍岩市客家祖地博物館、上杭縣客家族譜館及客家緣文化中心、武平縣客家文博園、連城縣非遺博物館、長汀縣世界客家首府博物館等場館,成為我市傳承展示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平台。2017年12月武平縣定光佛文化園區被國務院台辦列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在永定湖坑、連城培田和長汀古城區這三處文化遺產較為密集、自然環境較好的地方分別建立文化遺產展示區,制定相應的整體性保護規劃、傳承計劃和實施方案,同時與新農村建設規劃有機結合,提升了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水平。三是抓傳習中心建設。在全市設立41個綜合性傳習中心、傳習點63個,制定不同傳承計劃,推動傳承人積極開展傳承工作,不斷培養和壯大傳承隊伍。鼓勵社會各界主動積極參與非遺傳承保護工作,全市由民間自籌資金建設的各種非遺展館(廳)、非遺傳習中心達10多處,成為龍岩市傳承保護非遺的一支重要力量。(摘編自:文化龍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