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公共服務司
公共服務司
上海市徐匯區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創建情況匯報
發布時間:2012-10-08 11:08 來源: 編輯:信息中心
信息來源: 2012-10-08

 

徐匯區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南部,面積54.76平方公裡,區內轄12個街道1個鎮,設304個居委會,常住人口108.5萬。徐匯歷史悠久,是中國近現代美術、電影、唱片、藏書、高等教育和海派文化的發祥地。轄區內已公布文物保護單位179處,名人故居83處,上海市80%的文化單位和專業文藝院團匯聚於此。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澱、古今中外多元文化的並存與融合,為開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營造了濃郁的人文氛圍。

徐匯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2011年底區第九次黨代會上首次提出了“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舉全區之力建設獨具魅力一流文化強區”的目標﹔今年初,區十五屆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確:“制定實施區文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4月25日,召開了徐匯區建設一流文化強區推進大會,區域內市屬單位、企事業100余家單位參加會議,會推出了《徐匯區文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2-2014年)》,提出爭取用3年左右的時間,把徐匯初步建設成為具有較高人文素養、體現海派文化特色、公共文化繁榮、文化創新集聚的獨具魅力的一流文化強區,並率先建成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為此,徐匯區成立了由區委書記任組長、區長任第一副組長的徐匯區文化發展領導小組。確保財政投入,做到公共文化財政投入每年增幅高於區級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全區公共文化設施經費免費開放經費納入財政預算。2011年,財政經常性收入104.65億元,增幅為7.5%,文化建設投入1.49億元,增幅21.18%﹔預計2012年,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7.92%,文化建設投入增幅為8.10%。“十二五”期間,徐匯區還設立了區文化發展專項資金,財政撥付1億元、每年不少於2000萬元用於支持區域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建設與發展(資金內不包含基礎建設和預算單位年度項目)。這不僅為示范區創建提供了制度和經費的保障,更為公共文化的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示范區創建工作中期督導以後,我區的創建工作主要圍繞創建規劃的實施以及結合中期檢查督導組的意見和建議,著力於資源整合和效益放大,著力於服務優化和能力提升,著力於品牌打造和機制創新。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供給服務載體多元,打造品牌均衡發展 

徐匯區著力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均衡化,著力保障特殊人群基本文化權益,擴大公共文化服務受益面,用多元模式打造文化品牌,努力實現完善的公共文化設施向多元文化服務的輻射效應。

1、“三網”、“三多”交叉聯動,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 

健全公共文化配送網絡,以區文化館、區圖書館為核心,上靠市級五個東方配送系統,下聯各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形成“三網”聯動格局。僅在今年1-8月份,已舉辦各類文化活動33,440場,同比增長3.2%,169.24萬人次參加。

開展“文化六進”活動(即文化進工地、軍營、校園、園區、敬老院、商圈),做到服務對象多層次。重點做好對老年人、未成年人、農民工等特殊群體的文化服務,通過實施“文化低保”工程,加強面向特殊人群的文化關懷。今年暑期,聯合區域內土山灣博物館、錢學森圖書館、巴金舊居等14個博物館紀念館,舉辦“徐匯學子展館行”活動,吸引徐匯中小學生20000余人參加﹔上半年“電影進工地”活動已播放電影62場,比去年同期增加8場﹔今年“星光書社”盲人“聽”電影活動2場,100人次參加﹔關愛“農二代”,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文藝才能的引導,上半年開設首期免費培訓班,培訓農民工子女達100多人﹔還為上海市青浦監獄、上海市第五強制隔離戒毒所等共建單位送書2500冊。

進一步將校園文化、企業文化、樓宇文化、軍旅文化、外來務工者文化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之中,形成服務領域多方位。依托連續舉辦14屆的社區文化藝術節和上海國際藝術節平台,形成“節中節”文化交流模式,相繼開展了徐匯區白領文化藝術節、漕河涇開發區園區文體藝術節、外籍人士文化藝術節、上海農民工文化藝術節。並與區教育、旅游、紀檢、商業等部門聯動推進社區教育學習節、上海市旅游節、廉政文化藝術節、徐家匯商圈購物節等節慶文化活動。

通過文化與宣傳、統戰、科普、司法、部隊、紀檢等領域的結合,豐富和提升社區文化活動內涵,構建服務平台多路徑。徐匯區從創新文化平台入手,構建文化活動多元化載體,如2012年相繼舉辦“五進社區五到家”活動、“龍華魂”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活動、徐匯區夏季文化大篷車進社區巡演、2012“舞動風尚”暑期青少年舞蹈大賽、“七夕鵲橋 相約你我”徐匯區“七夕”主題文化活動,以及“我們的節日”系列文化活動,文化觸角廣泛延伸,文化建設均衡發展。

2、打造公共文化品牌,以點帶面促進均衡發展 

一是努力推進新品、優品、精品“三品”文化品牌戰略。每年投入相當的資金保障群文創作。2012年,在上海市“新人新作”文藝作品評選中獲得五項大獎,其中根據徐匯區歷史名人黃道婆的故事改編的原創歌曲《衣被天下》獲得明年群星獎參賽資格,今年還有6首滬語童謠作品在第三屆上海市優秀童謠征集評選活動中獲得特等獎。一大批具有海派文化特色和徐匯元素的優秀原創作品活躍在徐匯社區的各個舞台。

二是著力塑造徐匯特色文化品牌。在連續舉辦十四年的“徐匯區社區文化藝術節”,誕生八年的“徐家匯公園星期音樂會”,舉辦七年的“美麗生活?精彩徐匯”群文“七大賽事”等大眾文化品牌的基礎上,大力實施“西岸文化走廊”品牌工程,著力塑造國際文化品牌。在浦江沿岸、中心城區僅存的濱水區域高起點規劃公共文化開放空間,積極引入“東方夢工廠”、TVB、英皇影視等海內外優質影視娛樂媒體資源,籌備舉辦“上海西岸音樂節”和“西岸雙年展”等高端時尚潮流品牌活動。如“上海西岸音樂節”結合舊工廠、舊廠房的遺跡,展現後工業風格的舞台設計,邀請15組本土原創、港台歌手、歐美大牌的歌手陣容,打造時尚潮流音樂品牌。“城市建筑與雕塑當代藝術雙年展”將邀請全球頂級建筑師和當代藝術家在濱江開放空間打造最大的“戶外美術館”,為市民藝術鑒賞和普及教育搭建平台。

三是積極開展文化交流。2012年8月,按照國家和上海市的重點幫扶工作要求,赴新疆喀什開展“上海徐匯﹒新疆喀什——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共建交流工作”,促進了兩地公共文化的交流合作。今年6月,為紀念中韓建交20周年,分別在上海和釜山上演了匯集中韓兩國藝術家的交流演出,素有“中國第一社區交響樂團”的徐匯大眾樂團赴韓國釜山演出,韓國Grand劇團在徐家匯社區上演2場傳統歌劇《春春》。此外,委內瑞拉歌舞團、意大利GEN ROSSO(紅新青)國際表演藝術團來社區舉辦了“四重奏音樂專場”演出和“伸出友誼之手”和平演唱會,演員與觀眾形成了熱烈的互動。

    3、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文化民生與權益有效保障 

一是公共服務窗口延長開放時間。根據示范區中期檢查督導組的建議,按照《本市政府工作部門公共服務部窗口延長服務時間進一步方便市民辦事的實施方案(試行)》精神,區政府提出了服務窗口實行錯時開放,延長開放時間的要求,制定了《徐匯區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延長服務時間實施方案(試行)》,明確社區圖書館開放時間每周不少於70小時。目前我區13個社區文化中心平均每周開放時間74.1小時,大大高於上海市規定的56小時。本著便民利民,對一些服務量大、深受居民歡迎的服務窗口,比如圖書館、健身房、排練廳等,實行提早開放、延遲閉館、錯時開放等措施,延長了開放時間,提高了服務的便捷度和群眾滿意度。

二是推進公共圖書館藏書建設在對現有藏書結構、分布進一步科學設置的基礎上,把2012年實現年新增30萬冊列入區政府實事項目,確保實現人均藏書達1.2冊以上。

三是積極探索公共文化機構和社會組織水、電、煤收費和稅收減免。經積極爭取,市文廣局聯合市發改委、市電力公司已對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水電煤使用情況進行調研,有望實現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日常服務發生的由城市管網供應的水、電、燃氣費用,享有同類公辦機構或民用繳費同等待遇,節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運行成本。

二、整合社會文化資源,協同推進公共文化建設 

積極探索政府主導、專業運作、借鑒市場機制的公益服務模式,加強區域文化建設統籌,重點通過文化資源的整合和人力資源的優化組合,實現公共文化事業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的繁榮局面。

1、加強與市屬院團合作,拓展公共文化服務深度 

2012年,為進一步加強與區域內市屬院團、院校的合作,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帶隊走訪,召開專題性會議,建立常態性的聯絡員制度和定期走訪制度,以項目深度合作開發及項目資助等形式將市、區級資源整合落到實處。

一是與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合作,邀請國際著名設計師,區文化局、相關街道、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聯合改造具有70多年歷史的上海電影院,成為公益性話劇實驗劇場,滿足市民對於欣賞實驗話劇的渴望,也解決了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話劇表演與場地不足的矛盾。

二是與上海京劇院、上海滬劇院、上海越劇院、上海昆劇院團等市屬院團合作,設立“上海戲曲名家名流會”,在新中國成立後上海首個國有電影院衡山電影院推出“戲曲演出季”活動,由浙江越劇藝術團體、天津京劇藝術院團等戲曲名家名流表演傳統民粹曲目,讓市民在花園式影院劇場中欣賞到低價位、高品質的名家名段的精彩表演。

三是與上海音樂學院合作,在拓展與上海音樂學院連續舉行8年之久“徐家匯公園星期音樂會”基礎上,每年10月份共同舉辦“當代音樂周”,讓市民走進高水平的音樂殿堂,領略國際水准的音樂演出及藝術講座。

四是與上海電影集團合作,在新落成的10000平米電影博物館開展合作辦展及門票購買等互利互惠合作,讓徐匯區百萬市民走進電影博物館。

五是與上海芭蕾舞團合作,合作投資創排芭蕾舞劇目,讓高雅藝術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

 2、借力民間資本運作,拓展公共文化服務廣度 

發揮民營資本的作用及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拓寬公共文化發展的新空間。如徐匯濱江地區的開發,引進了一批眼光獨到、資金雄厚、善於經營的民間資本,修建一批美術館、博物館、劇場、演藝廣場、演藝中心等文化重點項目。目前已經啟動的有“龍當代美術館”和“余德耀美術館”。“龍當代美術館”以原北漂碼頭構筑物“煤煙斗”為原型,保留工業文明遺址的特征,收藏著名當代藝術品收藏家劉益謙的中國傳統藝術、當代藝術和紅色經典藝術作品﹔“余德耀美術館” 位於原濱江上海飛機制造廠機庫,由印尼華人收藏家余德耀及其基金會投資,日本著名建筑師藤本壯介設計。龍華機場“跑道公園”將中國民航歷史與現代藝術融為一體,成為一個再現民航歷史記憶、寄托國人飛天夢想的文化場所。緊接著,還將與民生銀行合作打造“民生現代美術館”,由民營企業參與投資更多的美術館、秀場劇場、水邊的阿芙蒂娜劇場、油罐演藝中心等戶外文化活動平台。

3、扶持文化類社會組織,增強公共文化服務活力 

一是完善扶持政策,構建社會化參與機制。成立服務機構,理順文化社團審核、准入、變更的管理流程,構建新型文化政社合作關系,形成政府與文化類社會組織購買服務成果契約化、合作方式多元化、依法管理與自律誠信規范化“三化要求”合作新模式。制定和完善了《徐匯區關於扶持文化類社會組織發展的若干意見》,建立國辦文化機構和文化類民非組織、社團對接幫扶機制,免費為文藝團隊社團提供場地、等幫助輔導,民非社團與國有文化單位同等待遇,鼓勵民辦文藝院團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如區文化館在館內辟出場地打造“匯文苑﹒徐匯區社會團體、民非企業共建共享活動基地”。其運作模式為,基地為區域內社會團體和民非單位免費提供活動場所,社會組織則充分利用其藝術人才資源,每周為社區群眾免費開展2至3次藝術講座及演出活動。還對照《上海市民辦非企業單位規范化建設評估標准》,分別為徐匯區心音兒童合唱團、上海安可藝術團進行了上海市首批社會組織4A和3A級等級預評估,促進社團組織的管理和運行更加規范。

    二是加大扶持經費投入。加大原創劇目、社區演出、出國交流等三個方面支持力度,構建多渠道扶持社會組織發展的長效機制,形成了“政府扶持,社團反哺,百姓得實惠”的共贏局面。每年在徐匯區文化發展專項資金中拿出200萬元用於扶持社會組織發展。今年已支持徐匯燕萍京劇團創編多媒體京劇《涅盤之夜》50萬元,支持文慧滬劇團創作新戲《斷線風箏》和進社區演出20萬元,還支持蓉蓉藝術團、大眾交響樂團、徐匯區攝影協會等文化類社團共計105萬元以上。

三是社會力量辦文化成績斐然。通過扶持鼓勵政策、完善的管理機制和創新的運作方式使徐匯區社會力量辦文化呈現出繁榮局面,一大批文化產品和成果走出徐匯區,邁向全國,走向世界。5月,在紀念毛主席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活動期間,徐匯燕萍京劇團的原創京劇《涅之夜》、《黃道婆傳奇》等赴京演出,獲得成功,引起京城多家媒體的廣泛關注和報道,央視戲曲採風欄目專門進行了跟蹤採訪,《人民日報》發表了評論文章,年內該團還將應邀赴港演出。7月21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一屆中國國際合唱節暨中國北京世界合唱峰會上,來自最基層的社區文藝團隊——徐家匯社區心語女子合唱團獲得金獎。

三、創新文化發展機制,提升公共文化工作能力 

徐匯區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中,始終把堅持制度創新,探索建立長效機制,放在一個更加突出的位置。

1、完善區域化黨建工作格局,提高文化資源的統籌力 

為進一步強化區域發展理念,增強統籌黨內資源和社會資源,統籌區屬資源和區域資源能力,以黨的建設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區域單位自身發展,徐匯區正積極籌備成立區域黨建工作促進會,區域內200多家單位入會,在區域單位相互之間搭建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面的對話交流與協作共建平台。文化局與上海音樂學院、上海電影集團、上海滬劇院、上海越劇院、上海京劇院、上海昆劇團、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等區域文化單位實施文化共建,按照“為民服務,惠及百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服務雙向,合作共贏”的共建原則,圍繞四大目標共育徐匯區先進文化。

一是共同優化公共文化服務環境。充實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以共建、合作等形式爭取區域單位文化設施向社會開放﹔豐富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採取項目資助和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將區域單位專業化文化產品通過集中配送、連鎖服務等多種途徑,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便捷、優質、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創新公共文化運行體制機制,實現公共文化建設專業化、社會化、市場化運作的嶄新格局,合力推進徐匯區率先建成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二是聯手打造徐匯特色文化活動品牌。聚焦區域文化特色,挖掘區域文化資源,凝聚文化創意人才,著力打造和深化西岸“建筑與當代藝術”雙年展、“西岸音樂節”、“徐家匯公園星期音樂會”等大型文化節事、展覽、交易會等,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區域文化活動品牌。

三是協調推進重大文化項目建設。以上海電影廣場、國粹苑—上海京劇院、國粹苑—朵雲軒文化藝術中心、國家音樂創意產業基地等重大文化項目為主體,加大項目推進和政策扶持力度,筑牢文化發展的基礎。

四是著力構建文化人才發展高地。建立健全鼓勵市屬文化單位人才參與區域文化建設的激勵機制,採取聘任制、簽約制、項目合作制、兼職等形式,吸引專業藝術工作者為我所用。引進和鼓勵一批在文藝領域具有較高影響力和知名度的藝術家成立名家工作室,加強文化人才培養,提高文化專業水平。鼓勵和吸引專業藝術工作者擔任社區文藝輔導員,參與公共文化建設。

2、完善文化機構日常運營管理,提高設施的運行效率 

形成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法人治理結構,確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法人主體地位,提升中心運行服務水平。2011年,在13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中,對尚未辦理法人主體資格登記的徐家匯、天平、長橋、康健、虹梅、凌雲、漕河涇等7家辦理了民非登記。完善了以管委會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結構,提升了群眾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自主性,發揮了有效的協調、監督作用,營造了良好的民主管理氛圍。

3、構建考核評估體系,提高公眾參與滿意度 

作為示范區創建承擔的調研課題,《公共文化服務評價考核體系研究》的核心工作已經完成。課題主要是對公共文化機構(徐匯區13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重大文化項目(徐家匯星期音樂會)等進行群眾滿意度測評,課題結果提示,幾乎在所有方面的評價上,都得到了受訪者高度的肯定。下半年,將委托第三方機構,在本市其他區縣點和徐匯區范圍內對課題結果進行全面預評估工作。同時,結合區政風行風建設,委托第三方零點調查公司開展公眾滿意度測評,把“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考核”內容進行指標細化,作為區委《2012地區系統績效考核方案》的重要內容,大力探索和踐行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制度,用好群眾滿意度的抓手功能,促進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管理和運行能力。

四、打造“智慧文化”平台,探索公共文化服務信息化建設 

徐匯區以“智慧文化”為抓手,打造公共文化服務信息化平台,探索解決公共文化服務過程中“供”、“需”對接的矛盾,提升服務的針對性、有效性和便捷性。項目於今年1月被正式列為國務院全國政策科學研究會重點調研課題。項目平台於5月30日正式上線。截至目前,已在轄區內的7個街道(鎮)、漕河涇開發區、美羅城、上師大、駐區部隊安裝信息化終端設備229套,居民辦卡累計4053張,完成調查問卷468份,發布了200多場活動信息,實現贈票預約11場1000余人次受益,社區居民踴躍辦卡預約滬劇名家茅善玉精典滬劇《董梅卿》、張軍新昆曲《水磨新調》等劇目。

1、“3+3”構建組成文化服務信息化平台 

文化服務信息平台由“3+3”,即三個部分和三個板塊組成,實現調研統計、信息查詢和預約反饋三大主要功能。三個部分指一個七寸屏(多媒體智能互動終端)、一張公益卡(智能IC卡、一個管理平台(智慧文化數據中心)。三個板塊指印象徐匯——充分展現徐匯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展現徐匯“曾經的榮耀”﹔魅力徐匯——圍繞國內一流文化強區的目標,提供徐匯現有的文化設施和活動情況﹔創意徐匯——展現徐匯文化創意產業項目發展美好藍圖。三大功能是需求調研及快速、有效的統計功能,文化信息便捷查詢功能,文化場所、文化產品預約、反饋功能。

2、“1+5”機制全力推進信息平台建設 

搭建起“1+5”(即一個機構和五項制度)制度體系,為信息化長效建設提供保障。成立一個組織機構是今年4月,正式成立文化局文化服務信息化辦公室,明確職責,責任到人。五項制度是信息化資金保障制度、區域文化單位聯絡制度、終端和持卡用戶培訓制度、例會制度、積分兌換獎勵制度.

3、四項實踐結果初顯信息化建設成效 

一是實現“供”、“需”對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針對性、有效性。以往存在政府盲目供給,百姓被動參與和文化產品“供”不對路的情況。依托平台,居民通過“觸摸點擊”進行選擇,完成文化需求的反饋,政府得以詳細和准確了解百姓文化需求。另一方面通過對活動評價和預約情況的統計,便於對活動進行進一步改進,使得文化產品的提供逐步符合百姓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率,真正實現“供”、“需”對接。

二是實名制信息登記,有效提升區域文化管理精細程度。此信息平台採用實體身份認證模式,掌握每位參與調研、預約和反饋用戶的細化信息,包括具體的年齡段、職業背景、生活區域乃至興趣愛好和日常習慣。細分用戶便於政府的精細化管理,同時,通過對用戶終端的動態掌握,使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務更具有針對性。

三是整合區域文化資源,提升文化信息透明度。通過項目建設,充分整合區域文化資源,為區域內的資源聯動共享,實現共贏搭建了堅實的平台。

下階段,將融合現有的文化資源,充分利用現代通信技術、IT技術以及三網(互聯網、有線電視網、通信網)融合技術實現公共文化數字化,通過多媒體信息終端(小區電子顯示屏)、WEB網站、手機客戶端等多樣化的信息送達途徑,提高公共文化資源的利用率,提升居民文化活動參與度,為公眾提供文化信息服務、為政府提供文化信息參考、為文化工作者提供文化信息交流。將徐匯區公共文化信息發布平台打造成為一個有特色、全方位、充分互動的文化宣傳平台和高地,達到國內公共文化覆蓋受眾、覆蓋途徑領先的水平。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與百姓休戚相關的民生工作,也是提升城市魅力、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徐匯區開展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以文化為紐帶凝聚全區力量,為徐匯的區域建設發揮作用,為徐匯的轉型發展探索新路,率先建成獨具魅力的一流文化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