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工作信息 > 公共服務司
公共服務司
河南省鄭州市第一批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集中評議匯報材料
發布時間:2013-09-16 14:56 來源: 編輯:信息中心
信息來源: 2013-09-16

  鄭州是河南省省會,現轄6區5市1縣和鄭州新區、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鄭州航空港區)、鄭州出口加工區。全市114個鄉鎮(街道),2200個行政村,616個社區。全市總面積7446.2平方公裡,總人口903萬2011年7月以來,在國家創建辦、省文化廳和財政廳的有力指導下,我市認真貫徹國家文化部、財政部有關指示精神,按照統籌城鄉、突出重點、注重特色、提供示范、惠及全民的總體思路,結合實際,制定規劃、建立組織、健全制度、強力推進。 

  通過兩年來的努力,對照中部地區示范區創建標准六大部分29項72個指標,自查驗收,70個達到優秀,2個達標,順利完成創建各項工作任務,形成了具有鄭州地域特色的經驗做法。 

  一、創建工作主要做法 

  (一)政府主導,科學規劃,確保創建工作全面推進。 

  一是領導重視。成立市長任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統一協調指導全市創建工作。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吳天君、市長馬懿先後作出重要批示,親自調研部署。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協都把創建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要點、政府工作報告。市委、市政府先後出台了《關於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等政策措施。市人大審議並通過了《關於加快推進全市文化建設的決議》。市政協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案列為主席辦理一號提案。二是規劃先行。市政府制定了《鄭州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規劃》,在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公共文化產品生產供給、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公共文化服務組織支撐、資金和技術保障、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制度設計等方面明確了創建工作的任務、目標、時間、步驟和要求。各縣(市)區也制定了詳細的規劃和方案,確保示范區創建從一開始就思路明晰,重點突出,舉措得力,推進有序。三是加大投入。市級每年設立公共文化發展專項資金3000萬元,各縣(市)區也都設立了500—1500萬元不等的公共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市財政連續三年對文化建設的投入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人均文化支出處於全省領先水平。2010年,全市文化建設投入為76030萬元,增長12.64%,增長幅度高於財政一般預算收入0.26%﹔2011年,全市文化建設投入為86299萬元,增長13.51%,增長幅度高於財政一般預算收入0.01%﹔2012年,全市文化建設投入為98511萬元,增長14.15%,增長幅度高於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6%。2012年文化建設支出佔財政支出比例1.41%,比本省平均水平1.38%超0.03%﹔人均文化支出222.17元,高出本省平均水平206.18元,為創建工作的扎實推進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支撐。 

  (二)以責促創,齊抓共建,凝聚創建工作強大合力。 

  一是嚴格創建目標責任管理。市長與各創建單位簽訂目標責任書,將創建指標、任務細化分解,明確分工、明細職責。二是充分發揮發改委、財政局、規劃局、人社局、編委等政府職能部門作用。解決創建入規、立項、經費、人才編制等關鍵問題。工會、共青團、婦聯、文聯、社科聯等社會團體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分工協作,形成合力。三是積極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成功引導民間資本投資10多億元先後建成了明清家具博物館、大河民俗博物館、商都博學講堂、建業文化娛樂中心和電力文化體育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新密市兩年吸引社會資金5000多萬元投入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鞏義市河南恆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謝保軍每年出資舉辦“恆星杯”業余劇團調演,已在當地產生品牌效應。登封市大冶鎮垌頭村民營企業家董軍政出資近百萬元修建村文化廣場,組建農民藝術團,每天組織村民唱愛國歌曲、跳健身舞蹈,成為鄉村獨特的文化風景。中央電視台以《會唱歌的村庄》為題作了專題報道。是建立績效考核和督導機制。由市績效辦牽頭,實施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考核。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服務標准並實施考核,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公眾滿意度測評,並與創先爭優相挂鉤。同時,建立創建工作台賬,實行月通報制度和不定期督查指導制度,確保工作落到實處。 

  (三)城鄉一體,提升功能,實現公共文化設施全覆蓋。 

  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列入政府為民辦實事工程,兩年來,共投入20多億元用於新建、改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一是市本級“五館”抓提升。鄭州市群藝館、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均為國家一級館。鄭州市青少年宮被評為“全國先進青少年宮”。市圖書館新館投資6.1億元,總建筑面積72450平方米,已投入試運行,年底正式對外開放。二是縣(市)區“兩館”抓達標。全市12個縣(市)區的“兩館”全部達到國家三級館以上標准。其中,20個館達到國家二級館標准。如滎陽市投資2億元,建成3萬平方米的文博中心﹔鞏義市投資2.3億元,建成5萬平方的市民文化藝術中心。三是鄉鎮(街道)文化站抓完善。全市114個鄉鎮(街道)都有單獨設置、建筑面積30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文化站,實現免費對外開放。四是社區(村)文化設施抓普及。投資10640萬元,建成社區文化中心560個、村文化大院2100個。基本實現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的全覆蓋,為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公共文化活動搭建了良好平台,提高了公共文化的影響力和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促進了鄭州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四)惠民為本,創新服務,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水平全面提升。 

  一是在實現免費開放優質上求高效。全市公共文化設施全部免費向群眾開放。開辦“群星講堂”、“公益舞台”、“公益展廳”,拓展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為未成年人、老年人、農民工、智障群體提供免費培訓、定點服務。全市圖書館都設有盲人閱覽室和志願者服務崗,為殘疾人提供優質服務。二是在建立政府購買服務項目機制上求均等。政府每年採購1000場優秀舞台劇目,免費進鄉村、進社區、進企業、進校園演出。投入2000多萬元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建成“農家書屋”2000多個,實現了行政村全覆蓋,使城鄉公共文化發展均等化、一體化看得見、摸得著。三是在加快公共文化數字建設上求共享。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全達標基礎上,建成公共電子閱覽室787個,實現全市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的共建共享和圖書的通借通還。四是在人才隊伍建設上求提高。確立了“培訓提高、積極引進、加強管理”相結合的公共文化人才培養機制,重點引進經驗豐富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管理人才、策劃人才、專業人才和科技人才。政府每年投入100萬元集中組織各類文化培訓。每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的人員編制都達到3名以上,每個行政村和社區都配備1名有財政補助的文化管理員。充分發揮各級文化骨干的主力軍和文化志願者的輔助作用,目前有3000多支民間、企業、高校文藝團隊和300多支文化志願團隊、6萬多名文化志願者經常活躍在公共文化服務第一線,大大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五)品牌帶動,百花齊放,積極傳播公共文化服務正能量。 

  一是精心雕琢專業藝術品牌。大型原創舞劇《風中少林》、《水月洛神》先後榮獲中國舞劇最高獎荷花獎金獎、全國“五個一工程”優秀劇目獎、“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獎等多個國家級獎。豫劇《斗笠縣令》獲第12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和第二屆中國豫劇節一等獎。市群藝館自編舞蹈《牽手》、《母愛同行》雙雙獲得文化部“群星大獎”。二是持續培育群眾文化品牌。“歡樂中原﹒魅力鄭州”廣場文化活動城鄉聯動,周周有安排、月月有特色,成為鄭州市群眾文化活動一道亮麗風景線。綠城讀書節、“情韻鄭州﹒四季風”、“金水都市舞蹈節”,二七區“禮樂中國”等文化品牌,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三是全力打造廣播電視文藝品牌。通過資源整合,推進媒體聯動,培育形成了“校園歌手大賽”、“叱咤中原河南戲劇演員排行榜”、《周末大戲院》、《天天有戲》等一批有特色、有影響的廣播電視精品欄目,在省內外引起很好的反響。 

  (六)創新理念,指導決策,探索公共文化服務制度設計研究鄭州模式。 

  成立制度設計研究領導小組和課題研究組,圍繞“鄭州市群眾文化需求與服務創新研究”的課題展開研究。今年5月,課題通過國家評審。之後又對研究課題完善提高,增加了兩部分新內容,上報國家創建辦。各縣(市)區也都至少完成一個子課題研究。市委、市政府積極吸納課題研究成果,相繼制定出台了《關於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鄭州市關於加大城市對農村文化援助的制度》等30多項政策措施,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做到有章可依、有規可循。 

  (七)廣泛宣傳,深入發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參與示范區創建的動力。 

  將宣傳工作貫穿於創建全過程,分階段、有層次、有重點地集中開展了社會宣傳、媒體宣傳和文藝宣傳,確保創建工作每進展一步,宣傳就跟進一步,做到及時有力,全程服務。免費發放文化地圖5萬份、創建工作手冊3萬冊、宣傳手冊20萬冊、牆體宣傳欄標語10萬條、公交車出租車標語3萬多條、手機信息30余萬條(次),在國家級媒體見稿380多篇,在省級媒體發稿650多篇,在市級媒體發稿2860多篇。有力地調動了公眾參與創建的積極性,提高了人民群眾知曉率,為創建示范區工作營造了濃厚的社會氛圍 

  二、創建工作主要經驗及亮點 

  (一)挖掘傳統文化,彰顯時代價值 

  充分挖掘鄭州市地方文化資源,打造了黃帝文化、少林文化、大河村文化、黃河文化、商都文化、詩詞文化、客家文化等一系列文化品牌。創作演出了《風中少林》、《水月洛神》等舞台藝術精品,並積極推動中原文化走向世界,《風中少林》等先後在海內外多個城市常年演出,開創了河南本土劇目海外商演的先河,開啟了中原文化走向海外的精彩篇章。 

  (二)尋根軒轅始祖,凝聚民族情感 

  充分利用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故裡在我市轄區的文化資源優勢,舉辦黃帝故裡拜祖大典,突出中華民族尋根拜祖主題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三)編制文化地圖,便利服務公眾 

  以鄭州市區地圖為基礎編制文化地圖,涵蓋全市所有文化場館,同時,各縣區均編制了本轄區文化設施、活動宣傳冊,內容具體,圖文並茂,詳細介紹了各類公共文化設施、文化組織與活動時間地點、負責人姓名及聯系電話,為公眾參與或享受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極大便利。 

  (四)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活動水平 

  鄭州市在創建示范區中,積極探索,著力以文化人,以文惠民,形成了“歡樂中原魅力鄭州”廣場文化活動、綠城讀書節、情韻鄭州“四季風”、民間文藝大賽、群眾(社區)文化藝術節等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在河南省會呈現出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 

  (五)舉辦國際少林武術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不斷創新充實活動內容,將少林武術和少林文化高峰論壇相結合,同時增加黃河文化、嵩山文化展示等內容,擴大了中原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也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鄭州對外新形象做出了積極貢獻。 

  (六)舉辦鄰裡文化節,促進社會和諧 

  鄰裡文化節以“喚醒鄰裡情”和“攜手鄰裡親”為宗旨,通過種“鄰居樹”、簽“鄰居公約”,組織“鄰裡攜手大家唱”等形式,增進鄰裡交流,增強居民之間的認同感和凝聚力﹔通過發“鄰裡倡議”,成立“好鄰居志願者服務隊”、開展“十佳好鄰居”評選等形式,增進鄰裡互助友愛,構筑新型的鄰裡關系。該活動已成為鄭州居民廣泛參與的特色文化品牌。 

  (七)實施網格化管理,推動精細化服務 

  在創建過程中,鄭州市全面啟動了公共文化網格化管理與服務,建立了縣(市、區)、鎮(街道)、村(社區)、基層服務點四級文化骨干網格,同時招聘文化志願者擔任網格管理員,使網格成為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基礎層級。通過網格化管理,落實了文化服務責任,打造了“一刻鐘文化服務圈”,使公共文化服務實現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縫隙”、“點單式服務,零距離接觸”的效果,及時、有效地解決了基層群眾多樣性的文化需求。 

  (八注重創建過程,有效推動創建 

  鄭州市在示范區創建中,堅持把從嚴管理作為示范區創建的重中之重,堅持用完備的制度管控過程,先後建立了領導機制、聯絡員制度、經費管理制度、督導檢查制度、信息報送和評分等六項制度﹔堅持用從嚴的督導走實過程。專門成立了由市領導帶隊的督導組,對全市16個縣(市)區、管委會的創建工作進行了多次集中督促檢查。各縣(市)區也都建立了示范區創建過程動態管理制度和自查工作機制﹔堅持用重大活動豐富過程。積極參與國家的“春雨工程”、“大地情深”大型活動,市縣區都形成了一批具有當地特色的群眾文化品牌活動﹔不斷抓住關鍵環節,加大財政投入,加強隊伍建設,注重制度設計和課題研究,多形式進行創建成果宣傳,確保了創建活動自始至終嚴而有序,有板有眼,有效推進。 

  三、鞏固創建成果打算及措施 

  (一)進一步發揮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主導作用 

  一是繼續深化運行管理機制創新,調整現有“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成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管理辦公室”,對公共文化建設實行常態化、規范化管理﹔二是更加完善公共文化政策支撐體系,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標准、評估標准、服務標准,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績效考核。充分發揮黨委政府的主導引領作用,持續推進我市城鄉公共文化建設不斷邁上新台階。 

  (二)進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投入力度 

  一是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已出台的各種關於公共文化建設的投入政策,對於國家和省要求配套的資金,確保足額落實到位。督促市級3000萬元、縣(市)區級500—1500萬元的公共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執行到位﹔二是確保公共文化建設資金納入各級財政預算,確保對公益文化事業投入的增加幅度高於同級財政支出增長幅度﹔三是積極吸引和鼓勵社會資金投資興辦公共文化實體、建設公共文化設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形成以政府財政投入主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新格局。 

  三)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建設 

  一是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中,進一步加大公共文化設施規劃建設。擬新建鄭州市民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包括文化藝術中心、現代傳媒中心、文博中心和奧林匹克中心四個部分,計劃投資30億元﹔二是全力推進縣(市)區兩館建設。推廣鞏義市、滎陽市的經驗做法,新密、新鄭、登封、金水等“三市一區”都計劃投資1.5億元以上,建設功能齊全、設備完善的新“兩館。三是進一步提升已建文化站、村文化大院,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服務效能,在合村並城、新型社區決賽中不斷提升文化設施建設水平,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四) 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按照公共文化單位的性質和要求,配足配強業務人員,保持公共文化隊伍的穩定性﹔二是保持政府每年100萬元培訓經費不減少,進一步加大基層文化骨干培訓力度,不斷提高人才隊伍素質水平﹔三是落實優惠政策,進一步引進高精端公共文化人才﹔四是充分調動文化志願者隊伍和民間文化團隊的積極性,參與公共文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