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重慶
重慶
重慶多措並舉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利用
發布時間:2015-03-24 09:41 來源:報送系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報送系統 2015-03-24

  近年來,重慶市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利用。2006年以來,市財政累計投入非遺項目專項資金3227萬元,並從2014年開始,在2013年389萬元項目補助經費的基礎上增加220萬元。2014年8月,武陵山區(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被文化部正式批准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標志著重慶市非遺進入整體性保護的新階段。重慶市永川豆豉食品有限公司被評為第二批國家級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在該領域實現零的突破。 

  一、注重非遺調查研究在全市開展非遺普查,累計發現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美術、傳統戲劇等非物質文化遺產10大門類4110項,發現、挖掘了川江號子、儺戲、龍舞、擺手舞、巴渝吹打、燈戲、漆器、蜀繡、年畫、竹帘等具有珍貴歷史文化價值又瀕臨失傳的非遺項目。組織編寫了非遺保護工作單項系列成果和非遺名錄兩套叢書,出版了《接龍吹打樂》、《木洞山歌》、《梁平木版年畫》、《川江號子》(上下冊)、《川劇傳統劇目選集》(1—18輯)、《梁山燈戲》以及《重慶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等書籍。 

  二、健全保護名錄體系。根據《非遺條例》設定的市級非遺項目、項目保護單位、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和市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認定和撤銷相關條文,強化行政許可職能。成立了非遺專家庫,完善了項目評審機制加強對國家、市、區縣三級代表性項目的申報、評審。《非遺條例》頒布實施後,新增5項國家級非遺項目,達到44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達到40人﹔公布了110項第4批市級非遺項目,累計達到388項,新增128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累計達到569人﹔區縣級新公布非遺項目148項,累計達到1852項,三級保護名錄體系基本建成。落實傳承人退出機制,依照《非遺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撤消了6名不履行傳承義務、喪失傳承能力的非遺傳承人。 

  三、加強非遺生產性保護。在保證項目本真性、整體性和手工核心技藝的前提下,加強了對非遺項目的合理利用,新命名15個生產性保護基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附加值通過生產性保護的開展得到有效發掘,在一些資源優勢較好的區縣,非遺項目已經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性產業。如榮昌縣,依托國家級項目“榮昌陶器”、“榮昌夏布”、“榮昌折扇”,通過政策扶持和品牌塑造,3個國家級項目發展壯大,榮昌夏布現有生產企業10家,2014年出口創匯3000多萬美元﹔折扇企業16家(作坊),2014年銷售額達1000余萬元﹔陶器企業12家,2014年度榮昌陶器產值11億元。建成榮昌縣西部陶都博藝館,內設陶器展示廳、陶器資料收集室、陶藝研發室、陶藝傳習所,陶器學術研究室。另外,重慶火鍋、譚木匠、永川豆豉、張鴨子、山神漆器等項目的生產性保護工作取得明顯突破。 

  四、強化品牌宣傳推介。攝制了系列紀錄片《巴渝尋寶》,已在重慶電視台《巴渝尋寶》欄目播出16期節目,將利用3年時間系統推介全市44個國家級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出版《巴渝國寶》音像制品和文集﹔與《重慶文理學院學報》合作共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欄目,強化宣傳、研究。組織參加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全國漁歌(號子)邀請賽、29屆奧運會“中國故事”——“重慶祥雲小屋”專題展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天安門廣場展演、上海世博會重慶活動周、中國非遺博覽會等全國大型活動26次﹔先後組織非遺項目赴德國、澳大利亞、美國、泰國、英國、法國、伊朗、土耳其、墨西哥等國家舉辦“重慶文化周”活動,川江號子獲德國第八屆勃拉姆斯國際合唱比賽金獎。(來源:重慶市文化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