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重慶
重慶
重慶黔江區建設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營造文化生態家園
發布時間:2015-06-10 14:47 來源:報送系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報送系統 2015-06-10

  2014年8月,重慶市武陵山區(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被文化部正式批准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黔江區作為武陵山區(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組成部分,高度重視民族生態文化的保護與發展,以貫徹文化部《關於加強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指導意見》為統攬,完善規劃,加大投入,推進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取得了較好成效。該區是重慶市和武陵山區域發展規劃定位的雙中心城市,總人口54萬,土家族、苗族人口佔73%,巴楚文化在此交匯,土家苗漢互補交融,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和豐富燦爛的民族民間藝術。全區有國家、市級、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54項﹔國家、市級、區級文物3000多件,國、市、區文保單位41處﹔有古籍3964冊,9種館藏古籍被列入《重慶市珍貴古籍名錄》,1種被列入國家級珍貴古籍名錄 

  一、創意打造首座土家族文化生態博物館 

  2000年2月,文化部、國家民委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文化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對傳統文化生態保存比較完整的地區,要建立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當時的黔江開發區及時調研,初步提出了建立“渝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和“重慶市黔江小南海土家族文化生態博物館”的創意。2004年,重慶市黔江小南海土家族文化生態博物館通過重慶市發改委可研批復,並於2005年開工建設,累計投資2500多萬元,2009年建成了以武陵山民俗生態展示中心和以原生形態存在的13個土家村寨為重點的重慶市黔江小南海土家族文化生態博物館。這是中國第一座土家族文化生態博物館,是集展示交易、旅游休閑、情景購物、互動體驗為一體,完整的保存著土家民族的風土人情、民俗民物,成為探秘土家文化,欣賞土家美景的又一個理想地。 

  二、成功申報武陵山民族文化節展示民族文化 

  2001年,黔江區首先提出舉辦首屆“中國土家族擺手文化節”,層層向上申報至文化部與國家民宗委。經文化部和國家民宗委專家建議,為擴大影響力,增進民族融合與團結,將“中國土家族擺手文化節”更名為“中國武陵山民族文化節”,由黔江區聯合武陵山兄弟縣市向國家民宗委申報。2003年1月,國家民宗委同意黔江舉辦首屆中國武陵山民族文化節。2004年、2009年和2012年,黔江區分別成功承辦了第一、第二和第四屆中國武陵山民族文化節,該項節慶活動作為國家支持打造的武陵山區重要文化品牌,已成為整個武陵山區各族人民的節會盛事,展示武陵山區豐富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 

  三、創新性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 

  自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以來,黔江區創新性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三二一”模式,即:建立生態、基地、舞台三個傳承體系,建立“歸口保護”和“定向保護”兩個保護體系,一年一次總結評比。認真提煉民族文化元素,通過舉辦鄉村文化藝術節號子大賽,開展特色文藝節目展演、節目巡演,組織特色文化之鄉、民間藝術大師評選,推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在中小學和駐黔部隊等建立10多個傳承基地,大力開展民族文化“六進”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增強,人民網、新華網對黔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行了報道,光明日報等平面媒體對黔江區民族民俗文化活動的開展作了專訪,並進行深度報道。 

  四、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增強文化底蘊 

  黔江區歷來重視利用豐富的民族文化底蘊,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區委、區政府更明確提出了民族文化建設“1234”發展思路,著力提升黔江民族文化的影響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溪號子》等四個節目進入中央電視台《民歌﹒中國》欄目,舞蹈《母親的火塘》參加了第十六屆“群星獎”決賽,重慶市(黔江)民族歌舞團以土家族、苗族文化為元素打造的大型民族歌舞詩《雲上太陽》,代表文化部參加了“中國巴西文化月”活動,在巴西9大城市成功演出17場,黔江民族文化從區到市到走出國門,實現了三級跨越,擴大了黔江民族文化的影響力。(來源:重慶市文化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