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貴州
貴州
多維融合 貴州“非遺+旅游”不斷“上新”
發布時間:2021-08-23 10:33 來源:中國旅游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旅游報 2021-08-23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在有效保護前提下,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機融入景區、度假區,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景區。鼓勵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文藝創作和文創設計,提高品質和文化內涵。

  多民族聚居的貴州,是活化的“非遺博物館”。苗族飛歌、侗族大歌、布依族八音坐唱、錦雞舞、蠟染、銀飾等等構成了“多彩貴州”的重要內涵。近年來,貴州大力推動非遺保護傳承,振興傳統工藝,推出“吃、玩、賞、購”非遺體驗游、研學游、村寨游等新業態,促進非遺活態傳承與鄉村振興。

  非遺展示體驗精彩紛呈

  走進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黃岡侗寨,禾晾林立,屋舍儼然,鼓樓參天,彷若世外桃源。“在這裡‘飯養身、歌養心’,不論是小孩,還是老人,大家隨時隨地都能唱起歌來。”黎平縣雙江鎮黨委書記蔡宏普說。

  素有“侗族大歌之鄉”美譽的黃崗侗寨迄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最古老、最傳統、最完好的侗寨之一。2020年,以黃岡侗寨為中心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侗族非遺深度體驗游入選全國首批12條非遺主題旅游線路,當地特有的侗族大歌、侗戲、侗族牛腿琴、琵琶琴等非遺元素是這條線路最吸引人的地方。

  “太有意思了,真是不虛此行。傳統的服飾、嘹亮的大歌、歡樂的舞蹈、地道的民俗,都令我印象深刻。”廣州游客董悅說。

  近年來,貴州深挖研學游、體驗游空間,大力發展以“傳統農耕文化+非遺+體驗”為特色的鄉村旅游路線,將傳統村落打造為非遺研學體驗點,推出苗疆非遺研學主題體驗走廊、百裡侗寨非遺主題體驗走廊等精品旅游線路,以及歡度苗年節慶游、瑤族藥浴康養游、都勻毛尖茶制作體驗游、天龍屯堡人文游等非遺體驗游,令非遺展現出巨大魅力和活力。

  每到周末,多彩貴州風景眼文創園內,“非遺周末聚”活動就會精彩上演。自2016年,貴州各項非遺項目陸續在這裡展示表演,現已成為貴州非遺保護與傳承展示的重要窗口,有效促進了民族文化的活態傳承和旅游業發展。

  “‘非遺周末聚’的精彩之處在於讓游客深度感受非遺魅力,看一段舞、聽一首歌、制作一件手工藝品,為游客留下難忘的非遺體驗和記憶。”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牙舟陶器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吳宏說。

  “游客在園區不僅可以參觀非遺博物館,更能零距離與非遺傳承人互動學習,體驗蠟染、植物染、農民畫、儺文化、剪紙、水書、陶泥等非遺項目。”多彩貴州風景眼文創園工作人員楊明清介紹。

  非遺進景區帶來新亮點

  在錦雞廣場聆聽侗族大歌、在蠟染小院體驗蠟染手工技藝、在非遺工坊買幾件苗繡服裝……走進丹寨萬達小鎮,處處能感受到非遺魅力。這隻是貴州大力開展非遺進景區工作的一個縮影,如今非遺已成為貴州眾多景區的新亮點。

  丹寨縣擁有7項國家級、24項省級、100余項州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被譽為“中國非遺之鄉”。近幾年,丹寨萬達小鎮將當地非遺融入吃、住、行、游、購、娛全要素中。“在景區經營業態中,非遺相關產品佔比超過70%,我們還邀請丹寨縣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落戶景區,周周舉辦非遺主題活動,打造了造紙小院、蠟染小院、鳥籠小院等非遺小院,讓游客沉浸式體驗傳統技藝。”丹寨萬達小鎮有關負責人說。

  入駐該景區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皮紙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潘玉華說:“游客在這裡除了近距離觀賞非遺技藝,還能自己上手體驗,這種互動方式深受游客喜愛。”

  如今,非遺旅游賦予了丹寨萬達小鎮更蓬勃的生命力。據統計,對外開放以來,景區累計接待游客超過23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超過120億元,成為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典范。

  銀飾叮叮,歌舞歡騰。“阿妹戚托勒,阿妹戚托勒……”伴隨著夜色,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和當地百姓在晴隆縣阿妹戚托小鎮廣場一同跳起當地特色民族舞蹈“阿妹戚托”。該舞蹈被譽為“東方踢踏舞”,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我跟著大家一起跳‘阿妹戚托’,感覺非常有意思,大家一起手牽手、唱著歌、跳著舞,感覺很愉悅、很放鬆。”成都游客鄭心穎說。

  阿妹戚托小鎮景區副總經理車王燕介紹,該景區是一個基於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的特色小鎮,依山而建,結合了苗族、彝族文化特色。景區依托“阿妹戚托”非遺舞蹈,有效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發展。

  非遺文創走進大眾生活

  走進畢節市化屋村非遺傳承人彭藝的“原色有染”工作室,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苗繡服裝、蠟染布偶陳列在展廳內。旁邊便是手工作坊,她正帶著繡娘們制作帽子、包包、鞋子等非遺商品。

  “過去我的作品僅僅局限於愛好,自己穿、自己用,最多在鄉村集市售賣給當地村民。現在我們將傳統蠟染與現代時尚相結合,走出一條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子。”彭藝說。在她的帶領下,這項“指尖技藝”正在轉化為“指尖經濟”。

  隨著畢節市旅游商品迅速發展,根據市場需求、地域特色、民族特色而創新開發出的系列非遺旅游商品不斷涌現,滿足了游客的多元需求。目前,在畢節,彝族漆器技藝、苗族蠟染、苗族刺繡等非遺商品的年銷售額已破億元大關。

  誕生於凱裡市的民族服裝品牌“古阿新”,將中國傳統文化、民族元素融入現代生活,受到游客喜愛。截至目前,該品牌在全國已擁有超過22家門店,遍布北京、上海、天津、成都等城市。

  “這些銀飾太精致了,是怎麼做的?”在貴陽市南郊青岩古鎮的“貴銀”品牌店,游客劉清雨好奇地詢問店員。

  “貴銀”品牌成立於2018年初,是貴州本土的“文化+時尚”設計品牌,立足於當地多元民族文化,進行創意性和應用性設計,開發了兼具文化性、知識性和實用性的文創商品,受到眾多游客青睞。該品牌店計劃於今年內入駐梵淨山、黃果樹、鎮遠古城、萬峰林等10家景區,讓更多游客買到貴州銀飾。

  通過創意賦能,貴州的很多非遺技藝轉變為特色產品,“出圈”的苗繡、精美的銀飾、走在時尚前沿的蠟染、致富增收的竹編,均是其中的典范。

  “下一步,貴州將推出‘非遺+研學’與‘非遺+體驗’沉浸式旅游精品線路,進一步助推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帶動鄉村振興。”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李芳說。(梁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