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專項工作 > 群星獎
群星獎
【媒體報道】“十一藝節”期間,群星獎作品展演精彩紛呈——讓更多百姓暢享群眾文藝發展成果
發布時間:2017-04-28 15:07 來源: 編輯:公共服務司
信息來源: 2017-04-28

    中國文化報2016年11月1日訊(記者  張妮)    10月15日至31日,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在陝西舉辦,讓這片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大地浸潤著來自全國各地、各民族的文化風情,讓陝北革命老區、號稱“八百裡秦川”的關中地區、北靠秦嶺南倚大巴山且有“秦風楚韻”之稱的陝南地區的人們暢享了一場精彩紛呈的文化盛宴。

    作為“十一藝節”的重要內容,第十七屆群星獎決賽於10月16日至19日在西安曲江大禮堂舉行﹔10月18日至22日,參加本屆群星獎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四大門類決賽的84件作品分成8組,分赴榆林、延安、西安、渭南、銅川、漢中、安康等地進行了20場惠民展演,覆蓋陝西全省﹔10月29日、30日,歷屆群星獎獲獎精品展演在西安易俗大劇院進行,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了群眾文化藝術發展成果。

    參賽作品展演:覆蓋面廣 群眾叫好

    第十七屆群星獎的84件作品特色鮮明、主題豐富,內容涉及鄉土鄉情、童心童趣、孝老敬老、城市韻律、軍營生活等多個方面,小題材展現大情懷,具備時代感、群眾性、地域性和民族性,或輕鬆愉快,或幽默詼諧,或感人至深,或引發共鳴,或發人深思,用朴實生動的表演展現百姓生活的新變化、群眾精神新風貌。展演是文藝精品力作深入基層的有效實踐,也是藝術節利民惠民的有力舉措,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和積極點贊。

    在革命老區延安,群舞《我的弦》《妙音踏舞》,評劇小戲《良心果》,鼓樂《巾幗魂踞娘子關》等異彩紛呈,演出結束後觀眾久久不息的掌聲是對演員最好的肯定﹔在西安楊凌區,12個演出節目中既有國家非遺項目,又有精彩小品、諧劇等,許多作品令觀眾為之動容﹔在銅川,來自雲南、山東、上海、浙江等地的10個優秀節目,展現了濃郁的地方特色、民族風情﹔在漢中,情景組合表演唱《孝敬父母莫要等》,群舞《掃街》《歲月拴馬樁》,鑼鼓書《生意經》等作品精彩亮相,演出現場座無虛席,掌聲、笑聲此起彼伏……

    “美得很!頭一次觀看群星獎作品,很精彩,現場看更震撼!”在群星獎參賽作品展演渭南站,觀眾紛紛拿出手機、相機,記錄下這些節目的精彩瞬間。

    在漢陰展演現場,“近距離看到一台來自全國的群星獎精品節目,不僅感覺過癮,更有一種幸福感。”陝西省道德模范李正銀說,“讓人驚喜的是,群眾文化工作者的水准非常高,體現了群眾文化活動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可喜進步。”

    在延安,廣場舞愛好者劉女士感慨:“真是歌舞盛宴、視聽享受,演出精彩、規格高。希望我以後也能登上群星獎的舞台。”

    在西安市的4場展演中,現場觀眾對節目贊賞有加,有些觀眾還在節目結束後打聽下次演出的時間、地點。西安戶縣文化館館長程君寶表示,惠民展演深入基層,使得更多老百姓在家門口欣賞到高水准的文藝作品,真正是“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

    歷屆獲獎精品展演:題材豐富 姹紫嫣紅

    “十一藝節”期間,備受期待的還有“歷屆群星獎獲獎精品展演”。10月29日、30日,來自15個省區市的22件歷屆群星獎獲獎作品匯聚一堂,可謂是近年來群眾文藝創作優秀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讓古都百姓感受到群星獎獲獎精品構思之巧妙、語言之鮮活、形式之新穎、情懷之真切。同時,10月30日的展演也為第十七屆群星獎賽事及系列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展演現場,獲第十屆群星獎的河北舞蹈節目《俏夕陽》、獲第十三屆群星獎的湖南花鼓戲《補票》、獲第十四屆群星獎的陝西華陰老腔《太陽圓、月亮彎,都在天上》、獲第十五屆群星獎的內蒙古男聲組唱《家鄉的古神樹》、獲第十六屆群星獎的山西舞蹈作品《海英和她的媽媽們》,以及榮獲第十七屆群星獎的四川舞蹈作品《我的弦》、重慶諧劇《一分不能少》等紛紛亮相,贏得陣陣喝彩聲。《俏夕陽》通過歡樂的舞步和模擬皮影人談笑對白的動作,表現了歷盡滄桑的老年人熱愛生活的情操﹔廣東舞蹈節目《星期天》通過普通送水工一家人用雙手創造幸福生活的片段勾勒出朴實的生活、溫暖的畫面﹔山西鼓樂《聞喜鼓車》則展現了民間社火表演“馬拉鼓車”的熱鬧場面與非凡氣勢﹔還有展現畬族、土家族、藏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風情的各類節目……

    最終,演出在《群星耀中華》的歌聲中進入尾聲。“一顆星點亮一盞燈/萬家燈火放光明/一枝花引來百花開/萬紫千紅才是春/一條路日夜在兼程/山山水水留腳印/一團火溫暖萬顆心/心心相印都是情……”《群星耀中華》詞作者、在群文戰線拼搏數十年的黃念清坦言:“群文工作者為了貼近基層、服務群眾,常年把家安在農村,雖辛苦,卻很快樂、滿足。”

    歌聲停止、展演結束,觀眾久久未離去,掌聲許久未停歇,許多觀眾更是贊嘆:“確實是精品,實實在在地表現了咱老百姓的生活!”73歲的趙奶奶說:“群星獎的節目,我喜歡看。”

    群文作品:不斷打磨 實現價值

    “創作不是為了評獎,越是精品,越要走近群眾、接受群眾的檢驗。群眾文藝創作的根本目的是要將優秀的群文作品與群眾共享,真正做到藝術反哺群眾。”這是眾多群文工作者和群眾文藝愛好者的共識,同時,他們也是這樣踐行的。並且,群眾文藝作品素有小投入小制作、小作品大情懷、有生活接地氣的特點,也因此更容易深入基層展演,且在演出中不斷打磨,更好惠及百姓。

    歷屆群星獎獲獎精品展演的參演作品都多次參加全國巡演、省際交流展演、省內巡演,體現了“精品、惠民、可持續”的理念,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例如,2014年,文化部組織開展了群星獎獲獎作品全國巡演活動,獲得第十六屆群星獎的作品《聞喜鼓車》《海英和她的媽媽們》《趕秋》均參與其中,赴全國多地進行巡演,更在省內演出上百場,在擴大群星獎社會影響力的同時,真正實現了文藝作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本屆群星獎的參賽作品也積極深入基層進行演出,每個節目演出不下數十場。據統計,初選中,各地共舉辦展演選拔近1.5萬場,觀眾達1083萬人次。山西省小戲《耍孩兒情》在參賽前已演出60余場。該戲的編導、主演,應縣人民文化館館長董賢喜表示:“作品就得在不斷演出中打磨、提升。”他表示,從最初構思到現在,《耍孩兒情》已根據群眾反饋和觀眾建議幾易其稿。

    展演在將作品回饋群眾、最大化實現其價值與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引領並推動了各地的群文創作,起到了示范、導向作用。《海英和她的媽媽們》編導、山西潞城市文化館館長曹光濤稱:“從此次受邀參演的作品可以看出,好的群文作品要扎根於群眾、取材於群眾、服務於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