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專項工作 > 群星獎
群星獎
【媒體報道】群星獎:群星閃耀,引領群眾文化新風尚
發布時間:2017-04-28 15:21 來源: 編輯:公共服務司
信息來源: 2017-04-28

    中國文化報2016年11月2日訊(記者  張妮)    作為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的重要活動內容,第十七屆群星獎匯集近3年來的優秀群眾文藝作品,是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成果的一次檢閱和展示。群星獎作為群眾文藝的政府最高獎,為廣大群眾展示藝術才華、實現藝術理想搭建了一個廣闊平台。

    本屆群星獎舞蹈、音樂、戲劇、曲藝四大門類84件作品展開角逐,於10月16日至19日在陝西西安進行決賽。為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文化藝術發展成果、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十一藝節”期間還開展了惠民展演系列活動、群眾文化系列活動、公共文化系列活動。場內比賽、場外展演,異彩紛呈的演出贏得觀眾陣陣掌聲與喝彩,深刻詮釋了“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主題。

    評獎改革:加強評論,注重群眾性

    作為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以來舉辦的首屆中國藝術節,“十一藝節”成為文化系統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推動藝術創作繁榮發展、攀登藝術“高峰”的具體行動與成果展示。

    根據中辦、國辦《關於全國性文藝評獎制度改革的意見》精神,壓縮評獎項目和獎項數額,健全評獎機制,文化部常設全國性文藝評獎項目隻保留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一項。今年3月,文化部修訂並印發《群星獎評獎辦法》,對加強和改進群星獎評獎管理作出制度安排。群星獎評獎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嚴格評獎標准和程序,嚴肅評獎工作紀律,確保評獎過程和結果經得起各方面檢驗,切實提高評獎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本屆群星獎4個藝術門類共評選出20個獲獎作品,與上屆相比,獎項壓縮幅度較大。值得一提的是,本屆評獎工作有兩大創新。

    首先,評獎採取專家評審和群眾評審相結合方式。在評委組成方面,四大門類作品決賽專家評委共36人,每組9人,不僅包括專業藝術門類的專家,還有群文領域專家﹔相較前兩屆通過每場比賽現場隨機挑選大眾評委的方式,本屆100余位群眾評委由近兩屆的“群文之星”擔任,從而更好地從基層文化工作者和群眾角度進行評審,且評分佔總成績的30%。

    在群文領域拼搏數十年的唐靜平以群文專家身份成為復賽評委一員,她坦言,這是一種很好的嘗試,可以更好凸顯群星獎作品的群眾性。作為群眾評委,上海群藝館館長蕭燁瓔稱,“群文之星”都是各地群文一線骨干,無論是在創作還是管理、活動或輔導領域,都具有豐富經驗和突出的業務專長,他們更了解大眾需求、群文作品的屬性和特點,請他們來評價作品,更接地氣。

    其次,本屆群星獎增設“群星獎決賽作品點評會”,在每個門類作品決賽結束後舉行,由各門類全體評委對每部作品進行點評。戲劇作品《耍孩兒情》的編導與主演董賢喜,評委、國家一級編導丁瑞華等均對此給予極大肯定。他們表示,所有參賽單位把自己認為最好的作品拿來參加藝術節,點評會從專家角度更客觀地進行點評、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議,對創作者、演出者是很好的提升,可以借此進一步打磨作品,不斷提高質量,由“高原”向“高峰”攀登,創作留得下、傳得開的群文精品。

    擔任評委的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相聲表演藝術家李立山表示,盡管獎項少了,但演員熱情依舊高漲,各地區、單位參賽節目質量好、藝術形式豐富,可見大家能夠正確理解此次評獎改革。

    群文創作:深入生活,緊貼時代

    “節目精彩得很,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說的都是咱老百姓的身邊事,有廣度、有深意。”觀看群星獎曲藝門類作品決賽的觀眾趙女士如此感慨。歌以詠言,舞以盡意,曲藝以達情,戲劇以抒懷。對於本屆群星獎參賽作品,評委給予很高評價。他們表示,從四大門類參賽節目的題材內容看,基本做到了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故事完整﹔從作品立意主題看,大都健康向上、寓意深遠且針砭有度﹔從藝術表現形式上講,不乏具有濃郁地域特色、鄉土氣息,讓人耳目一新的精品佳作。並且經過初選、復賽的打磨,許多作品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善於從日常生活中擷取素材是此次參賽作品的一大特色,許多以生活中的真實故事為原型進行再創作。如歌詞質朴、旋律感人的音樂作品《孝敬父母莫要等》傳遞了莫要“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理念﹔舞蹈作品《阿嬸合唱團》以社區基層合唱團隊排練課堂上的有趣瞬間為基點,刻畫了這些認真、可愛、較真的中老年人老有所樂的生活狀態﹔戲劇作品《親!還在嗎》以假扮淘寶買家與女兒聊天而引發誤解的故事,生動演繹了母親渴望與孩子多些溝通的心情,引發年輕人對孝老愛親的深思﹔曲藝作品《一分不能少》講述源自重慶“棒棒”鄭定祥的真實故事,通過正月裡他干業務挑一擔羽絨服不幸與貨主走散,後冒著風雪苦尋失主的故事,謳歌了凡人善舉和幽默樂觀、朴實誠信的品質……

    參賽作品緊扣時代脈搏,音樂作品《一條叫做“小康”的魚》以蘇州評彈為元素,選取“魚”為意象,展現了人們對建設小康社會的執著追求和不懈努力﹔舞蹈作品《爸媽我想你》通過車站等候、喜悅相見、穿戴新衣、溫情游戲、焦急尋找、憤怒相見、親情融化等情節,講述了留守兒童與父母聚少離多的現狀﹔戲劇作品《佔座》從圖書館裡擬人化的6把椅子的視角,見證、描摹了不同時代的大學生圖書館佔座現象,以及年輕人價值觀、人生觀、就業觀的變遷﹔京韻大鼓《豐碑》以長征中的感人故事為基礎,結合曲藝以小見大的特點,傳承了長征精神。

    令現場觀眾深受感動、產生共鳴的,還有關注普通人訴求的諸多作品。如《掃街》通過真實的環衛工人蔡星明與演員們的合作表演,描繪出環衛工人投身本職工作,共建優美環境的美好畫卷﹔再如關注筑路工人的評劇小戲《月缺月圓》、道出軍嫂不易的曲藝作品《軍婚藥方》、展現外來務工者生活的小品《加油站》等……

    “好的藝術作品無疑來源於生活,從生活中發現、挖掘的鮮活素材才能創作出具有藝術水准和感染力的精品佳作。”《佔座》編劇魯廣峰表示,群文作品因扎根於群眾、取材於群眾、服務於群眾,有其獨特的真善美。這正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裡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也隻有這樣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才符合時代進步的要求。

    參賽演員們感嘆:“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反復排練、打磨必不可少,但最重要的是具備對生活的敏銳觀察和感受。”群舞《掃街》的演員朱東革坦言,演員們排練中多次拿著掃帚上街體驗環衛工作,就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環衛工人的心境與動作細節。

    群眾參與:共享成果,激發熱情

    “群星獎自1991年創辦以來,參賽作品質量不斷提高,一個很關鍵的因素是基層群眾的廣泛參與互動。”多次擔任評委的曲藝家李立山表示,本屆群星獎參演人員年齡跨度較大,既有七旬老人,也有不滿10歲的兒童﹔演員來源構成也十分多元,既有群眾文化工作者,也有來自社會各個領域的業余文藝愛好者,有工人、農民、教師、學生、軍人、醫生等。

    為充分體現中國藝術節的辦節宗旨和辦節原則,群星獎將文化惠民貫穿於評獎全過程,參賽作品注重深入基層進行演出。初選過程中,各地共舉辦展演選拔1.43萬場,觀眾達1083萬人次。“十一藝節”期間,群星獎決賽作品赴陝西各地開展20場惠民演出,觀眾達5萬多人次﹔舉行了“歡躍四季”全國百姓廣場舞展演、歷屆群星獎獲獎精品展演。

    此外,本屆群星獎決賽還引入網絡視頻直播。群星獎四大門類作品決賽、歷屆群星獎獲獎精品展演均通過中國文化網絡電視的互動播出終端、手機客戶端、微信公眾號和國家數字文化網進行直播,觀看總人次超過80萬,有效提升了群星獎的影響力。河南省文化館活動部主任趙力民表示,網絡直播這種新媒體傳播方式拓寬了劇場范圍,進一步體現了全民參與,也使活動的社會效益最大限度地得到彰顯。

    一場場展演讓三秦大地百姓充分享受文化藝術發展成果的同時,更加體現了“創作不是為了評獎,越是精品,越要走近群眾、接受群眾的檢驗﹔群眾文藝創作的根本目的是要將優秀的群文作品與群眾共享,真正做到藝術反哺群眾。”本屆中國藝術節結束後,文化部將組織群星獎獲獎作品和優秀參評作品深入基層進行演出,並將其納入各級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范圍,充分發揮群星獎的示范引領作用,讓優秀群眾文藝作品回歸群眾,服務群眾,實現藝術創作“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