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百货大楼的直播间里,“八桂青年有担当 我为广西带货忙”——青年公益云农圩直播正在进行中。身着苗族盛装的石秋香和主持人热情地为自己“秋野家”旗下的高山红薯干、古法手工粉条代言。
此前春茶上市时,三江侗族自治县的覃桂珍带领几名好姐妹穿上侗族刺绣的盛装,在茶园里走了一场时装秀并录制了视频,在网上播放。
石秋香、覃桂珍都是年轻一代的非遗传承人,她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传承非遗文化贡献力量。
传承技艺
石秋香,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家妹子,毕业于广西中医药大学。她知道大苗山里有太多好东西,却没有办法让城里人认识。2015年,石秋香成立了秋野家生态农业,创立了“秋野家山珍”品牌。
石秋香的妈妈从外婆那里学会了制作古法手工粉条的独家方法,蒸的粉条均匀干净透亮,储存不会有怪味。2017年,石秋香多方筹措资金建起了粉条厂,并将古法手工粉条的制作技术申请了县级非遗。
石秋香表示,“我们家一直从事手工粉条的制作,制作技艺与市面上其他粉条有区别。我想把这项手艺传承和保护下去,也让更多朋友吃到手工粉条。”她制作粉条的淀粉来自融水县高寒山区里的高山红薯,以有机标准种植,生长期间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生长素;采用烧火手工蒸制,不使用明矾、硼砂等添加剂,不加入其他类淀粉。这种方式制作出来的粉条久煮不烂、弹性十足。
93年的覃桂珍是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同乐村平溪屯人。她出生在侗绣世家,奶奶覃时清是远近闻名的侗绣艺人,妈妈韦清花和伯母杨甜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侗绣)代表性传承人。她家也被建成了集侗族刺绣展示、传承和销售于一体的农家式博物馆。
为了传承侗绣技艺,传播侗绣文化,2017年,覃桂珍选择辞职回到家乡,成为家族侗绣第四代传承人。覃桂珍说:“我妈妈是农村妇女,不懂电脑。但她经常要给别人讲课,告诉别人怎么绣花,我就帮她做PPT。”
之后,覃桂珍多方筹集资金,和妈妈一起在县城开设了“清花绣坊”,成立了清花锦绣文化传承公司,建立专门的侗绣展示、培训和销售基地。她希望更多绣娘能通过这门古老的手艺脱贫致富。
走上市场
年轻的姑娘们眼界开阔,对于产品的销售有想法,积极投身网络经济的热潮,把电商做得风生水起。
2016年,石秋香的产品开始走向电商平台,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加工厂+电商+视频故事营销的模式,通过微商、电商平台、B2B、销售众筹、线下社区生鲜店、超市等渠道批发零售手工粉条、野生灵芝等苗山特产。
石秋香说:“为了让经销商和客户们更加了解融水的特色农产品,我们每年都组织两三次经销商、代理商参加的秋野家生态之旅。经销商和代理商可以体验食材的产出环境、产出过程,体验民俗,品尝本地美食。”
2019年2月24日起,石秋香分别在抖音号、今日头条上分享以融水食材、美景、民俗为背景的“广西苗妹”美食视频,截至当年年底,视频已播出54期,总播放量达8200万次,抖音单个小视频最高浏览量达1092.2万人次,微博单个小时播放量达153.4万。公司运营的多个抖音小号以视频形式带货,日销量达1000单以上。2019年11月,“广西苗妹”海外版开始在国外YouTube、Tik Tok等渠道投放,展示苗山风光和特产。
覃桂珍积极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展会,推广侗绣。除了自己制作外,她还走乡串户,从贫困户手中收购侗绣作品,通过淘宝网店、微商等途径展示、销售侗绣。
今年3月,覃桂珍通过微信组织“宅家”的绣娘发挥“指尖技艺”优势和侗族文化特色,以针线为笔墨,以绣品“说话”,绣制有疫情防控知识的绣品约40余件、富有侗族民族特色的绣品50余件。她将绣好的侗绣作品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不仅宣传了疫情防控知识,还收到了省内外喜欢收藏侗绣爱好者的订单。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联副主席岑宛玙充分肯定了韦清花、覃桂珍母女的绣坊带领贫困妇女脱贫致富的担当精神和发展侗绣文化产业的举措,她表示自治区妇联也将牵线帮助绣娘扩展销售渠道。
助力脱贫
石秋香的手工粉条需要大量的鲜薯,于是她发动贫困群众一起种植,得到积极响应。
2016年以来,石秋香共带领2500多户农户种植红薯,发展基地8930亩,创造经济效益约1577万元。2019年,石秋香通过流转土地,建成红薯种植示范基地80公顷。石秋香的薯干和红薯粉条加工厂通过鲜薯分拣、搬运、电商打包、薯干薯粉加工等工序为贫困户提供了119个工作岗位,年支付劳动报酬近300万元。
融水镇新安村小狮屯贫困户廖远礼在石秋香的带动下,种植4亩红薯,年收入近万元。廖远礼说:“种植红薯每亩每年有2000元的收入。今年我打算种8亩,争取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石秋香说:“如果能顺利申请到20亩建设用地指标,我将建立鲜薯现代物流分拣和加工中心,可以带动5000户种植3万亩以上的红薯,解决400人的就业问题,经济效益预计可达1.5亿元。”
今年3月10日,覃桂珍从三江县城驱车来到同乐苗族乡同乐村寨丛屯,给这里的绣娘兑现应发的工资2万多元。绣娘们少的领到了200多元,多的则领到了近5000元。
寨丛屯的建档立卡脱贫户石玉花说:“去年12月做刺绣到现在,我得到了4970元的工资。”近几年,她通过接侗绣订单给家里增加了不少收入。2018年,家里建起了新房,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目前,在寨丛屯像石玉花一样参与侗族刺绣的妇女已经达到了35人。
据了解,覃桂珍的公司带动了寨丛屯周边156名绣娘参与侗绣,其中贫困户36人。2019年公司侗绣产值达到80万元,共向绣娘支付工资30万元。
覃桂珍说:“今年我要再接再厉,希望争取到更多的订单,带动更多的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增加她们的收入。”(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