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同饮一江水”2017广东打工者歌唱大赛在广州市花都区开幕。作为广东省重要文化惠民活动品牌,此项大赛专门为外来打工者设置,2006年以来共举办赛事500余场,惠及群众400多万人次。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文化厅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紧紧围绕中央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全面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着力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亮点纷呈,为推动文化强省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过去的5年,是广东经济社会大转型大发展的5年,也是广东文化建设大跨越大提升的5年。在这5年里,广东文化工作的地位作用凸显,文化发展的成果共享面更广,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进展顺利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趋完善。全省建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45个、文化馆14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02个、博物馆201个、行政村(社区)文化室37191个;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281.5平方米,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较早实现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免费开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和电子阅览室实现全省网络全覆盖;开展服务效能提升计划,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提效达标。
打造群众艺术花会、“同饮一江水”打工者歌唱大赛、“粤读越精彩”阅读推广等文化惠民活动品牌。《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等出台。积极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东莞市、深圳市福田区、佛山市成为示范区或取得示范区创建资格,中山市、佛山市南海区、惠州市、广州市越秀区、梅州市和深圳市罗湖区成功创建示范项目或取得示范项目创建资格;扎实开展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创建工作。
实施国家数字文化建设三大工程,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覆盖城乡的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等,实现全省县、镇、村级文化信息网络全覆盖。组建广东省文化志愿者总队,建立起覆盖省、市、县(区)、镇(街)四级文化志愿服务网络。29个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共39个项目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文艺精品创作繁荣发展
开展“广东省青年创作扶持计划”和“中国梦”“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创作计划等,推广委约创作、项目推动等创作组织方式,成功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岭南精品力作,如音乐剧《烽火·冼星海》,民族交响套曲《丝路粤韵》,粤剧《梦·红船》《刑场上的婚礼》《还金记》,杂技剧《笑傲江湖》《与妻书》,话剧《韩文公》《康梁》,以及潮剧《古城风雷》、汉剧《诗娘》、山歌剧《客魂·家风》等。其中,舞剧《沙湾往事》荣获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少儿舞蹈《爸妈我想你》和曲艺《羊续悬鱼》获得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
开展全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和展演,在全国群星奖比赛中取得总成绩第二的佳绩。成功举办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坚持开展全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巡演活动。打造粤剧新盛会、广州新年音乐会、广东现代舞周等多个文艺品牌,举办广州三年展、亚洲美术策展人论坛、广东美术馆馆藏精品展览等重大美术活动。设立文艺精品创作专项资金,制定出台《关于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出“百台地方戏发展扶持计划”。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扎实有效
文博事业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广东省分别有两个项目入选“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个项目入选“全国十佳文物修缮工程”、4条历史文化街区获“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街区)”称号。全省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13处。拥有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49家,国家重点美术馆3家。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省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7156处,核定公布25159处。完成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采集登录工作,登录藏品总数875254件(套),居全国前列。广州南越国遗迹和海上丝绸之路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启动“南海Ⅰ号”沉船全面保护发掘工作,完成“南澳Ⅰ号”抢救性水下发掘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稳步开展。制定《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广东省粤剧保护管理规定》2017年7月1日实施。广东省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4项,国家级非遗147项、省级608项、市级1100项、县级1888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84人、省级729人、市级1263人、县级1720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8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省级45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143个、非遗研究基地24个。
文化市场和产业体系日益完善
精简调整一批文化市场省级管理事项,在营业性演出活动审批以及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娱乐场所设立审批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探索。2016年,新审批设立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1573家,较2015年增幅高达233%。推进文化市场监管与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全省文化市场审批项目基本实现在线审批。文化市场领域所涉及的行业全部向民间资本开放,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内扩大外资进入文化领域。
动漫、网络游戏、网络音乐、娱乐、演出、艺术品、互联网上网服务等行业市场规模稳居全国前列,发展质量显著提升,文化产业成为广东省重要国民经济支持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和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发展文化产业,民营文化企业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生力军。积极支持举办省内各类重点文化会展,艺术广东·国际收藏品及艺术品博览会、中山国际游戏游艺博览交易会、中国(云浮)石文化节、中国(东莞)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等各类专业文化展会精彩纷呈。
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
“十二五”期间,广东组派出境文化团组1562批27857人次,居全国前列。每年选派多批次文化团组赴世界各地举办“广东文化周”“广东文化丝路行”等品牌活动。与莫斯科、悉尼和柏林三地中国文化中心开展年度对口合作。广东省舞台艺术精品在美国林肯艺术中心、肯尼迪艺术中心、西雅图音乐宫和加拿大温哥华奥芬艺术宫、意大利罗马音乐公园音乐厅等欧美主流文化场所上演,进一步增强了广东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与香港特区、澳门特区签订文化合作规划,深入开展粤港澳文化合作,联合制作舞蹈诗《清明上河图》、现代舞剧《情书》,共同举办“海上瓷路”“岭南印记”等主题文物展览,每年合办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粤港澳青少年粤剧艺术培训夏令营等青年文化交流活动。粤台文化交流势头良好,成功举办两岸城市艺术节、广东青年艺术团访台交流演出等高层次文化交流活动。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深圳成功申请设立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珠海国际马戏节、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
文化改革创新不断深化
深化文化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编制权责清单,推行行政审批标准化,网上办事大厅建设不断完善。广东省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成立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并走上了稳步发展轨道。 积极落实文化领域改革发展重点任务,国家标准化改革试点东莞市、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中山市和国家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广东省博物馆、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均顺利通过评审验收,其中东莞市和中山市分别成为相应的全国示范点。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倡导“文化慈善”,探索开展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认养、设立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等文化投入新模式。
上一篇: 主旋律更响亮 正能量更强劲 |
下一篇: 用传统文化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