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中国美术奖·创作奖、获奖提名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图为观众热情参观展览。
2016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和摄影作品展览在陕西西安举办,图为开幕式现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等一系列重要讲话,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时期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好文艺工作指引了明确的方向。五年来,在美术领域,不仅是曾经深藏库房的美术精品活了起来,美术馆里的观众也越来越多;不仅艺术惠民活动日益丰富,公众的文化艺术消费也更加多元;更为明显的,美术创作持续繁荣,尤其是优秀主旋律作品不断涌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艺术家的一种自觉;美术专业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意识不断提升,中国美术作品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也更为自信……
以人民为中心
用美术作品展现时代新风貌
推动优秀作品的创作生产是美术工作的中心环节。十八大以来,文化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美术创作规划,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推进和打造包括“中国艺术节展览项目”“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以及“全国美展”等在内的重要的国家级展览体系建设,积极引导美术家潜心创作、勇于担当、勇攀高峰,努力创作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2013年,由文化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在济南山东美术馆举办。2016年,由文化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和摄影作品展览在西安多家美术机构展出。这两届中国艺术节通过发挥优秀美术作品在提升素养、共享成果、艺术惠民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将艺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文化的传承与当代探索相结合,成为广大公众眼中一道亮丽风景。2014年,在文化部与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13个展区的4000余件作品,形式语言探索丰富、紧扣时代脉搏、乡风民俗浓厚,充分展现了美术工作者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努力和自信。
十八大以来,文化部相关单位以及各省区市积极引导美术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实施了一系列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并特别加强对现实题材美术创作的重视和扶持,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现实题材美术作品和展览,也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4个省份分别实施了25个现实题材相关的美术创作工程,在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在文化部组织引导下,各美术机构在重要时间节点上推出的一系列主题性展览,无一例外地体现出对历史的缅怀,对现实的关注,对时代的歌颂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如2014年,“丹青中国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美术作品展”;2015年,“铸魂鉴史 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美术作品展”;2016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美术作品展览”;2017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第13届全军美术作品展览”……
尤为可喜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越来越成为广大艺术家在创作上的自觉。艺术家主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展现出美术创作的新气象。中国国家画院实施“‘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创作工程”,紧密结合时代命题,在创作过程中,先后组织了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海外考察采风五个线路、三个阶段的写生与采风内容,深入到“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和地区的发展中,对当地的社会发展和人文景观进行深入研究,为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基础。中国艺术研究院积极引导美术家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田黎明、杨飞云等一大批优秀美术家深入到部队、农村、边疆等基层一线,创作出许多现实题材的新作。还有在中国美术馆、天津美术馆、重庆美术馆、广东省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巡回展出的“向人民汇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当代十五位美术家作品展”,展示一批长年扎根基层、深入生活的美术家,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由中国美术学院组织艺术家们联合创作的“时代领跑者”组画,以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点为切入点,劳模们依次出现在画作中,记录了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的优秀劳动模范。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最美中国人——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型主题美术作品展”,通过21幅大型组画,以廖俊波、高德荣、龚全珍、菊美多吉、李保国、黄大年等先进人物为创作原型,生动展现了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当代中国人的昂扬风貌,受到观众热情关注和喜爱……
推动专业化建设
美术馆、画院事业稳健发展
美术馆作为艺术类的博物馆,是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美术作品,并提供相应的公共教育的专门机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美术馆的重视和关注不断加强,我国的美术馆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一方面,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美术馆事业的投入,一些国有美术馆相继建成使用或列入建设规划;另一方面,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建立的民营美术馆也蓬勃兴起,我国美术馆格局正在进一步完善。
基于我国美术馆发展的实际,作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十八大以来,文化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总体部署,遵循美术馆发展规律,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惠民生,推动美术馆事业健康发展,围绕美术馆专业化建设,在加强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建设,加大美术文化传播与普及力度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针对美术馆藏品收藏和研究的短板,自2013年开始,文化部开始实施“国家美术收藏工程”。该工程旨在推动国家美术收藏、藏品保护与修复以及藏品研究与利用的体系化建设,提高国家美术收藏的整体效益。近年来广受关注的“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收藏在库房里的文物活起来,“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是从美术馆的藏品研究展示、宣传推广工作入手,通过项目扶持的方式,引导美术馆加强对藏品的研究利用,并逐步实现美术馆藏品的长期陈列。据统计,截至2016年,在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和各美术馆的大力支持下,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近1700万元,推出60家美术馆举办的藏品展览150余个,展出藏品近1.8万件(套),其中自入藏以来首次展出的作品约占60%,观众总量约800万人次。
2014年,“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在顺利完成普查试点工作基础上,发布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和相关技术标准,开展普查人员培训,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数据采集工作全面铺开。目前,“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已经进入了最后的攻坚阶段。
2015年,文化部正式发布了《国家美术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实施办法(暂行)》,实施单位在原来文化部三家直属单位的基础上增加了国家重点美术馆,并加强资金的监督管理。3年来,共有58个项目入选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名单,共计收藏各类优秀作品及艺术家文献约1.24万件,不仅有效增加了国家美术收藏,而且激励了优秀艺术家及其家属的捐赠热情,进一步提升了国家重点美术馆吸引优质捐赠的能力,促使各收藏单位认真做好捐赠藏品的研究推广工作,使更多优秀美术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
在美术馆健康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规范和示范作用。在2014年启动的第二次国家重点美术馆评估中,浙江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武汉美术馆和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4家单位入选第二批国家重点美术馆,首批9家重点馆顺利通过复审,使得国家重点美术馆达13家。同时,自2010年起每年都实施的文化部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评选,通过优秀展览项目和优秀公共教育项目的示范效应,对于引导美术馆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建设,全面提高管理能力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美术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为加强美术馆专业人才建设,文化部持续推进全国美术馆专业人员培训。截至目前,文化部艺术司面向策展、公共教育、展览实务、美术馆行政、文创等专业方向的全国美术馆专业人员举办各类培训班20余期,培训全国各级各类美术馆专业人员千余人。2016年起,开始实施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结合美术馆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作为创作研究机构,画院是美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文化部为加强对国有画院创作和研究工作的引导、扶持,鼓励和支持画院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美术创作研究活动,促进画院推出更好、更多的优秀美术作品和研究成果。如连续开展的全国画院专业人员研修培训工作,从全国国有画院中遴选出优秀青年人才,分批进行专业培训,以提升其业务能力、创作理念。2016年6月首期全国画院创作人才高级研修班在中国国家画院开班,学制1年,共培训山水、人物、花鸟三个方向专业创作人员30人。2017年开始实施“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研究班”,依托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集中力量培养一批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中青年骨干。此外,在上海、江苏等地实施的现实题材创作工程中,一批实力扎实、勇于担当的年轻艺术家借助现实题材创作脱颖而出。
各级画院也在拓展思路,不断强化自身的创作研究能力,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承担起国家公益事业单位应有的职责。如中国国家画院以专聘结合的方式,组建了一支涵盖各美术领域近300人的专业创研队伍,建立了画院年展、专业院展、海外展、个展四级展览体系,以展览促创作,并完成多个研究项目,填补了国内学术空白。2012年,北京画院在文化部指导下成立了“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与“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5年来,两个中心始终秉持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持续开展多项学术研究和展览,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2017年,“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在江苏成功举办,显示了全国画院系统骨干创作力量的整体实力,展示了专业创作和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了画院系统艺术家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坚持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艺术自身规律为重要追求的共识。
让艺术更自信
让艺术更亲民
近年来,不出国门就能欣赏到国际艺术大师的作品,已经十分常见了。不仅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重要美术机构有计划地引进国际大展,有实力的民间机构也踊跃加入这一行列。美术界的国际交流更为频繁,在你来我往的背后,更重要的是中国艺术机构和艺术家们对于自身文化自信在逐渐加强。
今年10月亮相的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将主题聚焦“丝路与世界文明”,共展出五大洲102个国家567位艺术家的601件作品,不仅参展国从最初的45个增加到102个,也成为全球首个达到100个参展国家的美术展览,这表明其国际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日益提升,而丝路文明引起的国际艺术家们的共鸣,更从深层次反映了如今站在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文化的号召力。同样是在今年10月,“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作为对在德国举办的“中国8”系列艺术展的回访,是德国当代艺术在中国乃至德国之外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中展示,囊括了德国20世纪50年代至今最具影响力的55位艺术家的近320组作品。这些生动的事例不仅见证了国内美术事业的蓬勃发展,更展现了中国的开放与包容,更加自信地主动吸纳和接受世界文明的姿态。
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今天也越来越主动地“走出去”,参与到国际艺术交流的阵容中,突出中国特色,彰显中国精神。
中国美术馆近年来打造了“来自中国美术馆的艺术”系列国际展,以“中国写意”为题,选择具有中国写意精神的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作品,举办国际巡展,在国际艺坛引起热烈反响。2016年,“中国写意”展在墨西哥举办期间,150余名墨西哥志愿者接受中国美术馆专家培训,用西班牙语讲述中国故事,在墨西哥掀起“中国热”。“来自中国美术馆的艺术”到法国、新加坡等地巡展时,观众对表现中国当代生活的创新之作也表现出极大热情。国际交流要长效推动,还要有机制保障。为此,中国美术馆近年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建立了金砖国家美术馆联盟,互换展览,共办论坛,效果越来越好。
中国国家画院通过组织实施“‘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不仅开展大规模的采风写生调研,足迹遍及印度、法国、马耳他、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意大利等国家,而且吸引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重要艺术家,共同参与创作、交流。分别在2015年和2016年举办的“一带一路”写生采风作品展,就是他们考察、采风、写生成果的阶段性汇报。此外,中国国家画院还推出了“中国风格——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精品国际巡展”“中华意蕴——中国油画艺术国际巡展暨学术研讨会”“水墨东方——中国当代水墨意大利展暨学术研讨会”等项目,有效推动了中国美术的海外推广进程。
此外,除了展览交流,还有学术上的碰撞。如被称为文化艺术界的“奥林匹克”盛会的世界艺术史大会,每4年一届,自1873年以来已举办了33届。2016年,这一盛会在北京举办,在北京大学与中央美术学院设立了21个分会场,共近300个学术报告,9个专题报告,6个特设展览,一个书展,来自世界43个国家的1600余位专家、青年学者、在校学生参会并参与了讨论,普通听众参与者近万人次。
无论走出去,还是引进来,归根结底还是让艺术走近人民、服务大众,用艺术进行心灵交流。艺术品网络拍卖近些年的蓬勃发展,艺术品租赁的悄然兴起,艺术定制的日渐流行,艺术衍生品的火热销售……见证了公众对艺术的需求。“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浙江杭州油画展区22天展期参观人数达15万人次,天津中国画展区超过20万人次参观量,太原雕塑展区单日参观雕塑展览的人数达1.8万人,进京获奖展在20天展期中约有12万观众参观了展览;两届中国设计大展,接待观众60多万人次……这些数字都见证了公众对美的追求。
与此同时,艺术和大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艺博会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文化产业平台,在那里看艺术、买作品,艺术消费逐渐走入日常生活。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自2004年创办以来,历届累计总成交额超过1.3万亿元,出口成交额累计超过1200亿元,这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到今年共举办了13届。
设计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形式,不仅深植于生活,也越来越注重文化内涵和与日常生活的互动。文化部发起举办的中国设计大展,每3年一届,自2012年以来成功举办了两届。展览通过整合中国设计资源,凝聚优秀设计人才,汇集近几年来我国设计取得的丰硕成果,展示中国设计的整体形象,研究和探索设计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之路,从而引领和推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因设计而更美。
艺术的亲民不仅体现在全国美术馆界日益丰富和常态的公共教育活动中,更多艺术惠民的意识和做法使得美术作品不再是某些专业人士所好,而成为人们共享文明成果、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载体。在第十届、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期间,美术展览的作品门类从原来的国画、油画、版画等扩充到书法、篆刻、摄影等,不仅向全国各大高校、图书馆和社区等赠送展览画册,并通过组织团体参观的方式,做好公共教育推广,使更多的群众能够分享到美术发展的新成果。展览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引发了参观热潮,观众人数51.4万人次,观众留言簿上留下了大家的惊喜和赞叹……
“笔墨当随时代”,今天的美术家们有着更广阔的创作天地和更重要的文化使命。面对新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新的期待,广大美术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浓墨重彩刻画时代典型人物、描绘中华民族卓越风华,激励全国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 推动文化走出去 多维度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
下一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非遗保护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