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2018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谈文化 > 热点新闻
热点新闻
乡村文化振兴, 绘就美丽中国幸福民生的壮丽画卷(三)
发布时间:2018-03-19 10:27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8-03-19

广东潮州市大园村:瓷塑成文化兴村新期待

  中国文化报驻广东记者谭志红 通讯员苏仕日报道:走进“工艺瓷之乡”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大园村,曾经一度衰败的工艺美术陶瓷沐浴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这里瓷艺作坊随处可见,陶瓷半成品随处可见,民间瓷塑艺人“斗艺”之风再起。只见一间陶瓷雕塑工作室里,两位手握瓷泥的瓷塑艺人相对而坐,随着一声令下,两人迅速摆弄着手中的瓷泥,看谁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把对方头像做得更逼真传神,谁就技高一筹。

  潮州有“中国瓷都”之称,地处潮州市郊的大园村的工艺瓷远近闻名。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蔡永华说,大园村人口约1500人,超过7成村民以陶瓷为生。传统工艺美术陶瓷是大园村的支柱产业。村里无论老小,多少都会一些瓷塑技艺。在耳濡目染中,瓷塑技艺代代相传。由于擅长制作“福、禄、寿”等大型传统人物瓷塑,该村也被誉为“福星村”。

  创办于上世纪中叶的大园瓷厂成为当地老一辈人学习瓷塑技艺的地方。陶瓷彩绘雕塑技术员蔡友忠记得,他1967年7月1日进入大园瓷厂工作,当时厂里有30多位职工,是大园村瓷塑的中坚力量,互做头像比拼技术就是在那时兴起的。在那一代人的努力下,大园瓷塑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期。高级工艺美术师蔡映波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初,大园瓷塑一度供不应求,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瓷塑产业让村民看到致富的希望,他们纷纷“洗脚上田”,从事瓷塑生产加工。

  然而,经过近10年的爆发式发展后,大园瓷塑市场逐渐饱和,加上市场消费主体有一定局限性,到了上世纪末,大园瓷塑产业逐渐走下坡路,瓷塑师们纷纷转型。大园瓷塑路在何方?经过艰难的探索,当地人找到了两条路:坚守传统,在传统中创新;转行做日用瓷,并融入传统瓷塑技艺。作为潮州传统人物瓷塑的研发者,蔡映波和儿子蔡卓豪结合市场需求,把瓷塑技艺融入到加湿器、酒瓶、笔筒等小工艺品中,并上网销售,销售额正稳步回升。瓷塑师蔡汉平成立了大园美术彩瓷厂,转型做起了餐具、果盘和茶壶茶杯等日用瓷。如今大园美术彩瓷厂生产的工艺独特、富丽堂皇的产品远销中东地区,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

  蔡永华说,大园村调整生产和经营思路,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对瓷塑技艺进行改进和创新,市场逐渐复苏,村民的腰包鼓了,日子越过越红火。2017年,全村陶瓷销售总收入近2亿元,比前些年增加了一半。大园村家家户户都开起了陶瓷作坊,家庭年均销售额超过50万元,年收入超过10万元。2016年,大园村实现了集体脱贫。

  除了工艺瓷塑,大锣鼓队也为大园村人津津乐道。潮州大锣鼓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在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联欢晚会潮州分会场录制中,台上的大锣鼓队有十几个人来自大园村。蔡国强说,大园村大锣鼓代代相传延续至今,主要服务于喜庆节日以及供村民自娱自乐,长久缺乏组织,甚至一度处于解散状态。2016年,由大园村委牵头成立了大园村潮乐团,增加了大提琴等乐器,在保留潮味传统的同时创新曲目和表演方式,并邀请多位潮乐老师为村民授课,让大锣鼓在大园村重新焕发光彩。

  如今,传统瓷塑正承载着过往的辉煌和复兴的梦想,与潮乐一道成为大园村文化兴村的新期待。蔡永华说,大园村的文化自信凝聚了乡人,大园村人期待在文化里再次找到产业兴旺的路子,在文化里延续乡风文明。

 

广西博白县西塘村:产业致富 文化强村

  “以前害怕人家说自己下嫁农村没面子,现在觉得嫁到文化新村、生态新村很自豪。”3月11日,广西博白县水鸣镇西塘村,县重点中学的音乐教师王莹正在给该村的繁星艺术团进行辅导。让她觉得自豪的西塘村近几年打响了3个文化品牌:农村春节联欢晚会、白面麓生态园、特色手工艺品电商平台。

  二级公路贯穿而过的西塘村,曾有一段时期让外地司机胆怯不已。甚至村民从县城回乡下,也没有出租车愿意去,说是那里的民风太彪悍,怕被欺负。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塘村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酝酿改变这种状况。冯李明就是其中之一。2008年,他经过走访了解到,村民精神空虚是一些陋习张扬的原因。心病还需心药治,冯李明和村里热心公益的企业家冯圣松、文艺爱好者冯永宇等人商量后,觉得加强文化建设刻不容缓。在此之前,一个由冯圣松捐建的小广场刚刚竣工。当时也快过年了,大家就策划举办了一场村里的春节联欢晚会,一时成为村里乃至全镇热议的话题。

  “像春风一样吹拂了大家的心灵。”近几年负责西塘村春晚总策划的王莹说,今年的西塘村春晚更是实现了网络直播,点击量达到6.8万人次。从最初的发动报名参演,到现在的预约报名;从村里人参演,到全县各乡镇前来交流;从以前只有几百名现场观众到如今线上线下观众成千上万,可谓是今非昔比。

  同样今非昔比的,是西塘村的村容、村风、村貌。“以前一些青少年游手好闲,这几年上进多了。”村民冯富说,邻里相处也更加和睦。村民冯小玲则表示,村前屋后更加干净,各家各户教育小孩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学先进成为主流。”“乡村振兴,和谐是基础,文化就是润滑剂和调和油。通过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生产力,可以增强村民的自信,让村里年轻人看到未来和希望。”长期关注西塘村发展的地方学者、博白县文联副主席宾业海说,西塘村以前是出了名的赌博村、涉毒村和斗殴村,现在成了艺术村、文明村和生态村,先后被评为广西文化艺术村、玉林市生态希望村以及多家高校的实习基地,这就是文化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要让这种良好氛围持续下去,冯李明认为必须让村民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先进的文化气息,于是便发动村民集约土地,建设以文化旅游为主题的白面麓生态园,希望以此改变村容村貌,弘扬文明村风。经过一年的筹划,白面麓自然屯的37户村民以土地参股,2011年白面麓生态园正式动工开建。至2017年底,集生态旅游、影视拍摄、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于一身的白面麓生态园已投入1200多万元,为当地解决近300个劳动岗位,全年吸引游客10万多人次。

  博白是“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全县有20多万从事芒编手工艺品生产的农民,年产值近10亿元,还有年产值数亿元的南流玉和根雕等,商机无限。西塘是传统的芒编村,家家户户均有人从事芒编生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2017年底,西塘村发起建设白面麓特色手工艺品电商平台,发动村民组建特色手工艺品和农副产品互助合作社,把村里、镇里,甚至全县各地的特色手工艺品如芒编、南流玉、根雕等卖到全国各地,并帮助村民网购各种商品,服务村民生活。

  “我们通过补贴扶持、产业指导、集中培训等方式,鼓励各乡镇、各村屯因地制宜,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村落,在乡村振兴中起到了显著的带动作用。”博白县文体局局长张晓东表示,未来几年全县将加快推进各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引导村民产业致富,文化强村。

 

流贯文化气韵的乡村才更美丽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集中阐述了如何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统筹谋划、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这五个方面中,如果说产业是经济支柱,人才是基本动力,生态是外部环境,组织是主体架构,那么文化就是精气神。

  乡村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就传统而言,这里是浓浓乡愁的源泉。肃穆的庙宇、宗祠,典雅的民居、廊桥,精美的器皿、服饰,古老的礼仪、风俗,沁人心脾的特产、美食,还有那多姿多彩的戏曲、音乐、舞蹈、绘画,都是广大乡村的财富和骄傲。就现代而言,这里也展露着现代文明的风姿。我们不断完善农家书屋、舞台、广场等基础设施,我们不断推进的旅游开发、文艺表演、娱乐健身、节庆礼仪等文化活动,都是广大村民的盼望和寄托。

  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必然意味着更兴旺的产业、更美好的环境、更便利的起居、更多彩的活动。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文化建设,就是希望其文化精髓在古今融合、人物互动中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精神风貌,洋溢着新时代的人文气韵。

  “三代遗风在,一时深意存。”很少有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眷恋厚重的乡土文化,对乡土寄予如此深切的期待和梦想。党和国家鸿猷远图,广大党员干部群情振奋,亿万乡民欢欣鼓舞,一个要比较彻底地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时代在这个万象更新的春天里正打开更加广阔和美好的画卷。(中国文化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