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温故知“心”——国家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部青年党员课堂在新闻发布厅正式开讲。该活动是立法部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创新党课新讲法、宣讲新做法的又一项尝试。首讲由四位90后青年党员担任主讲人,分别以巴黎和会、长征、朝鲜战争等历史事件为切入点,为全体党员奉献了自己的精彩课堂。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樱、立法决策服务部主任李春明、立法部全体党员、科组长及新入馆员工参会,支部青年委员尹汉超同志主持。
“全国上下抱着饿狼口中抢肥肉,期待饲养员帮我们讲道理的期望送外交官远行巴黎和会,结果注定是失败的。”王安同志以“巴黎和会期间法国报纸上的中国”为题,通过查阅法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报纸资源,带领大家还原真实历史史实,解读法国媒体在巴黎和会期间针对处理胶州问题的系列报道,史料充实、联系紧密。在他的讲述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据理力争时的慷慨激昂,也能感受到当迫于压力放弃签字时的屈辱和不甘。巴黎和会是我们外交史上的失败,但却警醒着每一位共产党人,光明的未来要靠自己争取,我们心中的火焰永远不能熄灭,要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永远光明。
长征最后为什么去延安落脚?党中央又是如何将延安选择出来?范世琦同志充分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研究的系列论文论著,以“关键的抉择:一张报纸的故事”为题,通过对党中央在长征途中开过的一系列重要会议的介绍,生动讲述了党中央和红军最终选定陕北延安为长征落脚地的前因后果,以及在甘肃宕昌县哈达铺发现的天津《大公报》在其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长征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央对于红军长征的最终目的地都只是一个大的方向,只有到了哈达铺在报纸上得到陕北红军的消息,才第一次解决了最终落脚点的问题,它使一年飘忽不定、不断转战的红军有了一个“家在哪里”的归属。
“中国人走向民族复兴,是从跨过鸭绿江那一刻开始的”,新加坡国父李光耀高度评价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表现。朝鲜战争是近代战争史上影响范围非常广的一次战争。马倩同志从朝鲜半岛的重要性、朝鲜战争的时间节点、朝鲜战争的爆发原因以及对中国的意义着手,为大家揭秘了朝鲜战争背后不为人知的历史事实。中国在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之时,应对强权挑战,毅然做出抗美援朝的决定,是必要的、正义的。生于和平时代,长于和平时代的青年党员同志们,通过了解朝鲜战争始末,回味“能战才能有和、敢战方能言和”的历史,对我们极具教育意义。中国的发展更期待着我们这一代的努力,不断更新思想、积极创新,为中华民族振兴奉献我们的青春和生命,这将是我们最终的价值体现。
陈天竹同志以“致敬最可爱的人”为题,带我们回顾曾经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那些英雄事迹。尤其是通过讲述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西线作战的三所里急行军的故事以及东线作战的长津湖战役“冰雕连”这两个故事,感动之余,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宁可牺牲也要保家卫国的坚定初心和伟大使命。我们说抗美援朝战争的重大意义,在于树立了新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正如陆军中将李际均对此战的评价:“一百年来第一次为我们中国人抹去那黑色屈辱胎记的,是那藐视一切敌人、勇往直前的志愿军将士。”今天我们缅怀英雄,是为了学习他们敢于斗争、甘于奉献、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范,激励我们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用小课堂搭建大讲台,用小载体实施大教育。陈樱副馆长对此次活动总结到,党员青年们的党课精心准备、精心研究,不照本宣科,充分体现了利用咨询经验对自己所思所想问题的考证,展现出了立法部青年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