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家图书馆建馆110周年系列活动 > 我的国图故事征文
我的国图故事征文
国图琴缘
发布时间:2019-09-05 22:09 来源:国家图书馆 编辑:杨倩
信息来源:国家图书馆 2019-09-05

  赵汉青

  2017年一个秋日的傍晚,下班后我匆匆赶往国图,赴一场梦回北宋的穿越之旅——舞台剧《听琴》跨界融合古琴与戏剧,它以传世名画《听琴图》为时空隧道的站台,以古琴为红线,演绎了一段宋徽宗与李师师之间的传奇故事。

  走出地铁站,看到国图艺术中心的台阶和长廊,蓦地想起,多年以前第一次听琴,正是在这里。记得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我来国图听一场古琴音乐会。那时,甚至不知道古琴有几根琴弦,只是对高山流水,广陵绝响的意境心向往之。说实话,一场音乐会下来,并没有听出个所以然,也不觉得琴曲的曲调有多动听,只觉得这琴声,古韵悠远。散场后,观众们陆续离场,我却不舍离去,似乎还想要在这余音回旋的空气里捕捉些什么。有几位观众走上台去,围着演奏家,热烈地交谈着,我凑到前排的座位上,继续逗留。一个姑娘凑到近前,和我攀谈,还记得当时我说自己是第一次听琴的门外汉,她说对古琴“就是喜欢”。兴许是她听完音乐会,满心欢喜,想找个知音一吐为快,可惜只碰到我这么个丈二和尚。

  第一次听琴的那一年,我刚刚大学毕业,离开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故土,感觉像是离了笼的小鸟,急不可待地扑腾着翅膀,想要飞到这里看看,飞到那里瞧瞧——那些我在笼子里曾多少次远远眺望过、臆想过的这里和那里。第二年,我振振翅膀,飞到了更远的地方。就像一本书里描写的那样,浓度不均匀的高锰酸钾液体中的高锰酸钾分子,充满了“行走”的欲望,但却没有特定的方向,不断地改变着路线。

  再次回到北京,已是数年以后,自以为找到了路线,却发现陷入更深的迷失。于是,病倒了。病中的人,总会在心里编织一串愿望清单,想着等病好了,要做这做那,要过更健康的生活,要让夙愿得偿。于是,病好后,我开始了古琴的学习。其实,多年来,古琴并不在我的播放列表里,然而心里总隐隐翻腾着一个挥之不去的意象——剑胆琴心。

  经过几番比较,我选择了国图艺术培训中心的古琴培训班,国图品牌让人放心而且价格也经得起比较。老师名叫美,人也美,大大的眼睛,纤长的手指。刚开始学琴时,还没有买到琴,爸爸便找出一块木板,钉上长钉,拴上七根粗棉线,我每天晚上便抱着这块木板拨弄一阵,体会抹挑勾剔的手感。老师很负责,还在自己家里为我们组织了乐理补习班。她在钢琴上弹出音阶,让我们跟唱。“要唱出来,不是读出来。”老师对我点名指正。我突然心中一动,哆唻咪发嗦啦西,原来我一直是在念诵,而不是歌唱,歌唱是要把声音放出来,去拥抱旋律,乐音就在那里,要让你的声带去迎合,去共鸣。

  当时,国图培训中心正在装修,每周六都要去解放军军乐团上课。两个多月跑下来,我认识了基本的减字谱,可以弹几段简单的曲调,算是初识了古琴。之后,有时自己对着谱子一个音一个音地往外蹦,也去过其他琴馆跟别的老师学习。每次学新曲,开始听的时候,似乎并不得其中韵味,等到自己上手弹了,就不再是在外听曲,而是被裹挟到曲调里面,时常会被某个乐音、某个片段触动。就像《小王子》里狐狸关于“驯服”的解说,在反复的摩挲之间,她便成了我的曲子。但其实并不总是我的,时常是学了新的,忘了旧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真是一点都对付不得。

  每次来国图借书还书,路过大门口的售票点,目光总会不自觉地被五彩缤纷的演出海报所吸引,节目很丰富,涵盖古今中外,而且价格还很亲民。后来我发现这里不只有演出,还有讲座,不仅有线下的互动,还有网上的公开课。我还惊喜地发现了公开课“道法自然,天地同和——论古琴的文化精神”的主讲丁承运老师来自我的家乡,这更是让我倍感亲切。通过课程,更多地了解了古琴在历史传承中的人物故事和文化内涵,还见识到了传说中的琴瑟和鸣,可谓大开眼界。

  对我而言,国图曾经是藏有满架满墙书的知识殿堂,我徜徉其间,每打开一本书,就仿佛是推开一扇窗,让一缕清风拂进庸常而逼仄的现实时空;而一张琴则引领我翻阅过层层书架,慢慢进入一个不断拓展着的乐园,它全方位地打通了与各个感官的通道,让你有得看,有得听,可以动手体验,可以参与交流。如同一家各色菜式齐备,食材丰富新鲜,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厅,当需要精神食粮时,我便会想起国图。

  节选:

  如同一家各色菜式齐备、食材丰富新鲜、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厅,当需要精神食粮时,我便会想起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