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抗击疫情 文旅在行动 > 抗击疫情要闻
抗击疫情要闻
疫情之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文力量凸显
发布时间:2020-06-05 12:17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马思伟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0-06-05

  “疫情没有国界,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在应对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过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

  …… 

  战疫时期,习近平主席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阐释和呼吁,在世界范围引发强烈认同和广泛共鸣。刚刚参加了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认为,疫情之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文力量凸显。 

  “这场蔓延全球的疫情,更加凸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国与国之间联系密切、人员交往频繁。面对疫情,各国之间只有全力以赴共同合作,才能最终战胜疫情。”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宋亚平建议举办以“抗击疫情”为主题的国际美术邀请展。他认为,画家应该关注并用画笔记录时代和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用画卷激励人们共同战胜疫情。“事实上,有很多国内外同行针对抗击疫情创作了美术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们可以举办一个以抗击疫情为主题的国际美术邀请展,凝聚团结抗疫共识和力量,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自己的努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表示,要扩大民间和学界文化交流。疫情期间,王巍创作并在线发布了自己首部音乐作品《白衣天使的心声》,后又将这个作品翻译成英、法、意、俄、日等7种语言版本,通过网络在国外传播。“这首歌描写了医务工作者在随时可能感染新冠肺炎的危险情况下的所思所想,歌颂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勇敢‘逆行’,战斗在抗击疫情最前线,争分夺秒救治患者的感人事迹。”王巍说,应当通过各种各样的中外交流,包括文化、学术交流增进各个国家、各个层面的民众以及学界的友好合作,加深相互了解,增进友谊。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致力于通过“云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廖昌永说,因为疫情,原有的一些国际文化交流合作项目已暂停,但也因此促进了“云合作”的发展,如云上考试、云上课堂、云上音乐会等。在线上,人们可以更大范围地进行交流、开拓合作。据了解,疫情期间,上海音乐学院共创作了180多首作品,廖昌永也参与了70多首作品的演唱,其中,歌曲《我想和世界说》就是在全球共同抗击疫情的特殊时刻,通过国际合作完成的。“《我想和世界说》的跨国合作让各国音乐家通过音乐给世界各地正处在抗疫一线的医生、志愿者、军人带去一些心灵的抚慰。”廖昌永提出,作为一个新课题,加强云上合作可以从两方面着手推进:一是加强国际远程教学,扩大授课范围和授课内容;二是举办线上音乐会,提供优质的音乐会进行共享,开启线上合作新的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杨万里认为,应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文化传统的研究和对话。他表示:“文化交流应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继续出台和用好对外文化交流好的政策;‘一带一路’建设应通过文化领域的努力,实现地区间的团结共赢、互惠互利。”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常委、福建省泉州市政协副主席骆沙鸣很重视运用互联网思维传播文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应该适应时代的变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当更多地采用互联网思维。应当借助云计算使文化产品延伸到互联网领域,催生新业态、新创意、新模式。加大我国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主动适应‘互联网+’和‘文化+’的发展趋势,从供给端发力,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骆沙鸣说,“在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应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将文化自信植入文化创意和新媒体文化传播,注重文化创意,开发有中华文化内涵的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积极开发中华文化传播产业链,打造文化创意精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建议,要“立象以尽意”,通过文艺描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形象;诗以声传,行之久远,要发掘文艺作品具有艺术与社会双重属性的文化价值,借助感人至深的文化力量让价值沉淀、观念远播。 (宋佳烜 薛帅 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