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吹风会,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出席吹风会,解读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黄守宏表示,李克强总理本次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简称《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对去年的工作、今年以来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进行了回顾,提出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宏观政策措施,对下一阶段的工作作了部署。
据介绍,此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很多情况发生了改变。就《报告》起草而言,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去年底以来,起草组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既定程序进行了《报告》起草工作。《报告》稿经党中央、国务院审议通过后,下发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征求意见,随后根据征求的意见,我们对报告进行了修改。但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全国两会推迟召开。根据党中央决策部署,起草组最近一段时间对《报告》进行了较大调整和修改。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两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报告》稿,对起草和修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要指示,为起草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报告》起草和修改工作是在李克强总理主持下进行的,国务院其他领导同志给予具体指导。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一次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和审议《报告》稿。
在《报告》起草和修改过程中,李克强总理多次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深入基层,直接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国务院其他领导同志也通过多种形式听取意见和建议。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也不断地提出意见和建议。社会各界包括广大网民也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特别是疫情发生以后,对于中国的经济走势怎么看、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怎么定、宏观政策怎么办,大家发表了很多的意见和看法。
起草组非常关注社会各界的反映,特别是网民的反映。比如,中国政府网联合25家网络媒体平台以及各地区、有关部门政府网站,第六次开展“我向总理说句话”网民建言征集活动。这些建言侧重点在疫情之前和疫情之后有点变化,从近期来看重点关注就业、医疗、住房、收入和消费、市场主体五个方面。中国政府网把精选出来、有代表性的近1400条建言转给了起草组。同时,起草组对各大门户网站包括新华网、人民网等开通的建言专栏,也组织专人搜集网民意见。
另外,国务院研究室作为报告起草牵头单位,今年按照近几年的做法,会同科技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召开外国专家建言座谈会。来自9个国家的13位知名专家,从国际视野和国际比较的角度,对中国政府的工作和《报告》起草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
关于过去一年和今年以来的成绩和工作,《报告》作了简要回顾,并在分析国内外形势基础上,对今年下一阶段的工作,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
一是把握常态化疫情防控这个大前提。疫情是下一阶段影响我国发展的最大变数。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现在全球疫情仍在蔓延,输入风险始终存在,国内聚集性疫情时有发生,疫情反弹的复杂性增加。当前中国的疫情已经从前一段时间的应急性防控转向了常态化防控,这种局面可能要维持相当长时间。党中央提出,要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确保疫情不反弹。在此前提下,要加快推进全面复工复产、复市复业,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报告》提出的判断和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举措,都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这个前提下部署和统筹推进的。
二是把握“六保”这个着力点。2018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较大的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即“六稳”。今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其核心就是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实现脱贫目标。“六保”是针对新情况提出的积极的、进取的而不是消极的目标任务。今年的各项政策是围绕“六稳”特别是“六保”展开的,这里面又聚焦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展开的。
三是把握脱贫攻坚这个硬任务。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党中央对脱贫攻坚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脱贫攻坚。经过不懈努力,脱贫攻坚已取得决定性成就。为确保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报告》提出了针对性强、力度大的重要举措。今年中国脱贫目标一定能实现,这意味着中国比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前10年实现,这是中国对全球减贫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四是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报告》提出,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这既考虑了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需要,考虑了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考虑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报告》给出了实施这一战略的路线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同时也提出了重大举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意味着经济发展有势能,有很多的内需增长点。黄守宏还特别提到“两新一重”建设,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传统的“铁公机”、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他表示,《报告》立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提出了把“两新一重”作为投资重点。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经过反复研究考量确定的,同时也吸取了社会各方面的意见,既能促消费惠民生,又有利于调结构增后劲,具有一石多鸟之功效。“两新一重”建设,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以民生为导向的、支撑内需扩大的重大方略举措。
五是把握改革开放这个大逻辑。按照党中央的决策,《报告》明确提出,要用改革开放的办法,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依靠改革开放的办法,激发社会各方面的创造力,稳住就业、保住民生,消费自然就有了,消费有了就能拉动市场,就会带动有效投资,就能够稳住增长。改革开放是过去40多年推动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制胜法宝,这么多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这一法宝屡试不爽,现在同样也不例外。《报告》中提出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举措包括“六稳”“六保”,可以说念的是改革开放的“经”、用的是改革开放的“招”,走的是改革开放的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此外,《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这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对此,《报告》起草组成员孙国君说,此次没有设定GDP增速源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孙国君表示,不确定性包括全球疫情走势的不确定性和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方面,一季度全球主要经济体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衰退程度不亚于上世纪的大萧条。孙国君强调,不提经济增速目标不是不重视经济增速、任由经济下滑,《报告》特别明确,“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工作都需要经济支撑。(宋佳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