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在接受《中国旅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书记的讲话为文旅融合更好发展指明了方向。“让游客感悟中华文化,获得更好的游览体验,需要有大量研究做基础,这也是敦煌研究院经过多年探索积累的宝贵经验。”
谈及敦煌莫高窟在文旅融合方面的具体实践,苏伯民坦言,这些年来,敦煌研究院在服务好游客、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全面了解敦煌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做了很多探索。“70多年来,敦煌研究院对敦煌文化,特别是对莫高窟壁画艺术、藏经洞文物等不断深入研究,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敦煌文化资源库,这样才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多有关知识,也才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了解敦煌、走进敦煌。因此,作为一家文博单位,我们需要不断深化对遗址文化价值的研究和保护。”
与此同时,苏伯民认为,衡量旅游发展的指标不应仅仅以游客人数为准,而应考虑游客参观遗址后的获得感。换言之,旅游应该从人数统计向旅游质量、游客获得感等高质量的发展目标过渡。“如果人们在参观之后有一种不虚此行的感受,或者在一段时间内都能够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我认为这才是文化旅游独特的魅力所在。”
此外,苏伯民认为,文旅融合发展需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我们一方面要做好文物价值的研究,加强文物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制作出更多、更精美的基于文物价值的内容与产品,使公众在走进一处遗址前能拥有一定的背景知识,进而在实地获得更深刻的感受;另一方面,旅游也需要通过大数据技术精准获取游客需求,定制旅游产品,更好满足他们。”他表示,我国有很多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通过旅游吸引更多人走近它们,不仅可以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还可以让人们切实了解我国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