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聚焦2020全国两会 > 代表委员话文旅
代表委员话文旅
全国政协委员陈红彦:“救人、救书、救学科”的力度要更大
发布时间:2020-05-27 11:59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杨倩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0-05-27

  今年两会,我提交了《关于持续开展对少数民族文献救人救书救学科的提案》,这是经过长期调研形成的。由于受历史原因、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不同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文字的古籍损毁,不少少数民族古籍成为孤本甚至消亡,而掌握这些文字的人也在不断减少,且继承乏人,不少少数民族文字面临失传的危险。古籍保存不力、人才匮乏的窘境直接导致这门学科发展面临很多困难。我认为目前需要加大“救人、救书、救学科”的力度。

  在国外越来越多的国家成立藏学等研究中心的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古籍研究更要加大力度。我建议:

  增加投入,对流散于民间的珍贵典籍着手搜集、建账集中保管,对流失国外的少数民族古籍资料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其回归,或以数字化等方式复制保存,对口耳传承的通过口述史方式保存。

  加大人才储备,多种渠道传承民族文字典籍。可从娃娃抓起,在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让民族文字和典籍为更多人掌握,一些与宗教活动相关的文献,可由宗教系统引导学习传承,也能起到培养专业人员的作用。

  加大力度进行学科建设,文字与文献的整理、研究、保护、应用等应多方位全力推进,一些冷门绝学在高校或研究机构应加强研究,避免出现国内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必须去国外找人才、找资料的状况。

  少数民族古籍的制作材料多有地方特色,“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开展了大量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研究、数字化工作与保护试验等,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保护形势依然严峻,需要加大投入,全面推进。

  建议民族地区能常年投入固定经费,用于购买散藏古籍与古籍的保护,同时特别需要重视人才待遇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