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为有效防控疫情,共同维护公共卫生与健康,新闻发布会采用网络视频形式进行。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向中外媒体介绍本次大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郭卫民介绍,2020年,是新中国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带领亿万人民奋勇拼搏,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果,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我们将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制定和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将聚焦“十四五”规划制定和实施,深入协商议政,广泛凝聚共识。
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定于3月4日下午3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3月10日下午闭幕。大会的主要议程包括听取和审议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关于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列席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听取并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有关报告,讨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审议通过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政治决议等决议和报告。大会期间,将安排开幕会、闭幕会以及两次大会发言、6次小组会议。考虑到疫情防控需要和会期安排,今年大会在媒体采访方面仍延续去年做法,邀请少量在京中外记者到人民大会堂现场采访;通过网络视频方式安排3场“委员通道”采访活动。
在回答记者关于中国现行扶贫标准及是否面临返贫挑战的问题时,郭卫民指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也是人民政协长期以来高度关注、深度参与的一项履职重点工作。我国的脱贫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标准,从收入上看,高于世界银行制定的极端贫困标准;我国在脱贫攻坚中还强调“两不愁、三保障”,目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此外,我国的扶贫成果也包括大量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比如建桥、修路、通电、联网,这些举措改变了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打开了他们走向富裕的大门。摆脱贫困的农民们,现在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政协委员们通过亲身参与脱贫攻坚和实地调研,普遍认为中国的脱贫标准质量高、成色纯。党中央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重大部署,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好,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继续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持续促进脱贫人口的稳定就业,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在回答记者提出的“面向第二个百年目标,人民政协如何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和作用”的问题时,郭卫民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将长期坚持并充分展现其优越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人民政协作为实行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将进一步加强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积极利用多种平台渠道协商议政、履职尽责;充分发挥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的优势,加强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团结合作,对各民主党派以本党派名义在政协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作出机制性安排,促进集思广益商量事、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做好建言资政的同时,广泛凝聚共识,推动双向发力,汇聚共同奋进的力量;完善制度机制建设,不断提升政协工作的质量和成效,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在回答记者提出的关于全国政协开展的委员读书活动如何帮助委员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履职能力的问题时,郭卫民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繁重任务,全国政协弘扬好传统,搭建新平台,组织引导委员开展读书活动,对于提升自身修养,提高履职能力,营造“书香政协”的氛围,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建设是很有意义的。为便于委员共同参与、深入交流,政协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在委员移动履职平台先后开设了47个全国政协委员读书群和4个地方政协委员读书群,有来自34个界别的19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登录全国政协“网上书院”,交流发言超过14万人次。委员们秉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将读书思考与讨论交流、协商议政相结合,为社会发展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委员说,现在只要打开手机,就“书卷常开、议政不停”。各个界别、不同领域的委员们,一起围绕热点问题各抒己见,也形成了培育“协商文化”的有益平台。今后,全国政协将推动委员读书活动实现常态化,循序渐进,走深走实,不断扩大读书活动的品牌效应,通过读书学习助力有效履职,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薛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