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2021年聚焦全国两会(文化和旅游)专题 > 委员谈文旅
委员谈文旅
全国政协委员田静:增设非遗技艺师资
发布时间:2021-03-07 18:21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马思伟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1-03-07

全国政协委员田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是远近闻名的紫陶之都,在这里,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云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一直关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与“承”,并积极探索非遗与乡村振兴、小城镇发展相结合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田静15岁起就开始学习陶艺,现如今,她恢复了传统的炼泥和柴烧工艺,并在古城建水建起占地4500多平方米的“田记窑”紫陶工坊,复原紫陶的传统制作流程,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和游客。多年来,田静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乡村和小城镇激活并传承传统文化,让乡村、小镇青年通过学习传统技艺获得一技之长,实现传承与发展的结合。为此,她在农村青年和少数民族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方面做了许多的尝试,在夯实传统技艺本土传承基础的同时,探索解决本土青年就业创业问题,助力乡村振兴。
  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但在2004年,建水全县从事紫陶行业的只有百余人。如今,当地登记注册的紫陶生产销售企业和个体户已达1631户,从业人员近3.7万人,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还于2020年底入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田静经历了建水紫陶行业十多年来的发展和变化,感触颇深:“在这个过程当中,非遗传承人技艺的‘传帮带’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在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广大非遗传承人发挥传统工艺覆盖面广、兼顾农工、适合家庭生产的优势,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为当地扩大就业创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贡献非遗力量。”据介绍,紫陶文化产业园区辐射带动建水县建筑、制作、电力等第二产业发展,201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32.95亿元。而紫陶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同时促进了红河州旅游业的发展,2019年全州实现旅游总收入931.25亿元,在云南省16个州、市中排名第四。
  传承人是最擅长手工技能的老师,也有责任、有义务去培养专业技能人才,通过传授技艺、培养技能人才,带动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就业创业。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田静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在传承好技艺之余,全身心投入到本土人才培养上。2019年,她建起田静紫陶技能传习中心;现在,她每年带四期学徒,每期20人至30人,还给贫困学徒每人每天30元的补贴,至今已累计培养农村青年500多人,帮助他们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创业。在田静的帮助下,他们凭借一技之长,年收入从1万多元增长到6万元以上,“城里住楼房,出行有私家车”的生活对他们来说不再是梦。“不少学徒还建起了自己的陶坊,实现了的创业梦想,这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紫陶产业中。”田静满怀喜悦地告诉记者。
  继去年提交了关于“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增设非遗技艺专业”的建议之后,经过一年的调查研究,田静今年在全国两会期间将继续提出“在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高)增设非遗技艺师资”的建议。
  “2020年,中国如期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衔接乡村振兴,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年轻人的回归成为必然。”田静认为,非遗技艺应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其中人才培养将成为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根脉,传承的是每个民族活态的历史文化,在民族和乡村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及广泛的影响力。通过职业技术教育的转化融入,可以更好地达到“守正创新”的目的。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高)的硬件建设已初具规模,各类技能培训也在逐步完善,通过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专业并保障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完善非遗技艺在职业技术学校的实施,培养更多人才,将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增添更多动力。(肖依群 孟昭濡

田静一直关注如何通过非遗技艺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