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着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并提出努力建设非遗强省,为文化强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一、湖北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是地方立法工作成果显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开创了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立法先河。《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是全国第一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于2012年9月(以下简称《非遗条例》)颁布实施。
二是名录项目和传承人得到有效保护。完成了全省范围的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立非遗数据库。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保护体系,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项、国家级名录84项(106个项目保护单位)、省级名录260项(353个项目保护单位)、市(州)级名录903项、县级名录2815个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7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52人、市(州)级代表性传承人1399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20293人。
三是保护工作基础条件有较大改善。全省各级文化部门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2年湖北省文化厅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保护经费初步保障,逐年增加,共争取中央财政补助非遗保护经费6400多万元,省财政补助经费1500多万元。
四是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取得新成效。全省设立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3个,市县级文化生态保护区84个。命名了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9个,各地建立保护基地70余个,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是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省政府与文化部成功举办了两届“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组织非遗项目参加 “欢乐春节——荆楚文化走澳洲”、上海世博会·湖北活动周等重大文化活动,组织开展了“荆楚记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月”等活动,参加了文化部等国家部委主办的众多全国性展演展示活动。
六是理论研究取得一定成效。举办了“20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论坛”和“湖北省首届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资丘论坛”。《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相继出版,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阶段性成果。
二、强力推进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湖北提出非遗保护工作重心由重申报向重保护、由阶段性向常态化、由探索性向规范化转变。“十二五”后三年的工作目标是:全省非遗保护机构更加健全,队伍素质明显提升,争取一批市、县文化部门单独设立非遗科,50%以上的市、县单独设立非遗保护中心;争取保护经费投入翻一番,2013年省财政投入非遗保护经费将达到600万元;传承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国家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和生产性示范基地数量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保护工作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全省非遗保护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一)着力加强保护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协调机构、保护工作机构、专家咨询机构。按照《非遗法》和《非遗条例》的要求,争取各地党委、政府支持,明确非遗保护工作机构职责,实行定编、定岗、定人,不断充实人才队伍。建立分级培训体系,系统举办管理人员、保护专职人员、传承人专业知识和理论研究培训班,努力提高全省非遗保护工作队伍整体素质。
(二)着力加强项目和传承人的保护。研究制定项目和传承人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名录体系,消除省级项目空白县,加大督办力度,督促落实国家级、省级名录项目五年保护规划和年度计划。抓住和利用好国家“十二五”支持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的机遇,加强非遗基础设施建设;与省直有关部门联合命名一批传承基地,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非遗展示中心和传习所建设;建立一批研究中心,推动保护成果的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
(三)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和生产性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扎实推进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大力加强国家级武陵山区(鄂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积极推进生产性保护工作,充分发掘、合理利用湖北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多种途径支持和加强示范基地建设。
(四)加强大型活动的开展与宣传。广泛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的宣传展示活动,扩大社会传播面、影响力。抓好每年度的“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和教育。打造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等具有荆楚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活动品牌。积极选送湖北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参加文化部和其他省份举办的展览展示活动,认真做好湘鄂赣皖四省非遗巡展工作。
(五)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加大对《非遗法》和《非遗条例》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非遗法律保护意识。积极争取省人大的支持,加强执法检查,督促各地贯彻落实好《非遗法》和《非遗条例》。拓展非遗传播途径,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非遗保护的浓厚氛围。(来源:湖北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