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至18日,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会展中心隆重举行。以“两区一圈一带”为总体布局的河北省展区设计新颖、亮点突出,武强年画、曲阳石雕、蔚县剪纸等一大批独具特色、创意十足的燕赵文化产品成为文博会上的一道靓丽风景。此次文博会上,共有69家企业参展,推介141个项目,签约项目51个,签约总金额近千亿元,名列全国第一。河北省代表团荣获优秀展示奖、优秀组织奖。本届参展实现了“五个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围绕新主题。河北省参加第十一届深圳文博会以“文化追梦·希冀河北”为主题。这一主题契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好形势,集中表达了在实现“中国梦”“文化梦”的征程中,河北人民共同寻梦、追梦、圆梦的精神状态。围绕这一主题,河北省展区由两区(综合展区、冀中南文化产业聚集区)、一圈(环京津冀文化产业圈)、一带(沿海文化产业带)构成,整体造型突出“长城”元素,主要构架彰显“大好河山”背景,表达出河北省犹如巨龙般追逐文化产业强省之梦,形象地说明了河北这一方热土,既是崇信尚义的善行之地,也是礼贤下士的聚才之地,更是放飞理想、成就梦想的吉祥之地。
二、适应新常态。本届文博会上,河北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敏锐把握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在项目筛选、产品推介上突出抓住“三个点”:抓住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产业的特点、文化消费的热点、文化产品的亮点。按照“优中选优、好上加好”的原则,精选了一批要素齐全、条件完备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共计10大类141个项目,涵盖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65个)、工艺美术品的生产业(33个)、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11个)、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10个)、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10个)、文化艺术服务业(3个)、新闻出版发行服务业(2个)、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业(3个)、文化用品的生产业(2个)、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业(2个)等门类。这些项目普遍具有市场前景好,成长空间广、带动作用强等特点,吸引了参展客商的广泛兴趣和洽谈交易。
三、融入新格局。此次文博会河北展区的比较优势集中体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一方面充分利用北京、天津等文化高地的“溢出”效应,推出了一批京津冀三地在顶层设计、产业规划、项目建设等方面深度对接的项目,实现了合作共赢,代表性项目包括张家口市借助“申奥”元素推出的冬奥会雪上项目等;另一方面,注重发挥好自身优势,通过“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实现与京津文化产业的“非排他性发展”,避开同质化竞争和重复建设。如,借助河北厚重的历史文化,推出了全球首部以皇家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实景演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项目、避暑山庄碧峰门民俗文化园区项目、广川董子文化园项目等;借助丰富的非遗资源,推出了中国蔚县剪纸文化产业园项目、廊坊市花丝镶嵌技艺制作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项目等;借助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出了察哈尔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大境门文化产业园区综合开发项目等。
四、推动新融合。“文化+”成为河北展区的重要标识。“文化+科技”代表了河北以数字化为基础、以文化元素为内容的科技创新最高水平,河北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的“河北省文化数字地图”、“智慧博物馆”全景漫游展示等项目,实现了对省内珍贵文物、文化遗产、大型文化工程、文化产业园区的数字化采集和展示,3D打印机和作品实物站在了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文化+旅游”打开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新通道,崇礼县奥林匹克冰雪文化谷、文安鲁能文化生态区二期项目、中国·迁安民俗文化旅游综合体等文化旅游项目成功签约。“文化+农业”实现了异业互补,廊坊市的九天创意农业产业园项目成为异业互补的代表性项目。
五、实现新成就。本届文博会上,河北省参展文化产业项目多,质量高,签约金额大,共签约项目51个,签约金额992.61亿元,创深圳文博会之最,另外现场交易产品300多万元,在签约成果、项目质量、现场交易上都实现了新的增长和突破。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有内画、雕塑等河北传统文化产业项目的持续发力,更得益于一批新兴文化业态的兴起,包括高转移率速干型热升华转印纸项目、1970影视基地项目、海底隧道及海洋馆项目等,充分说明河北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前景光明。(来源:河北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