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重要战略部署,河北省文化厅紧密围绕“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布局要求,从区域整体发展角度出发,超前探索文化协同之路,注重规划在先,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以统筹文化资源为重点,以构建长效机制为抓手,切实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工作。
一、基本思路
立足京津冀跨区域文化协同与发展,客观分析三地文化传统、现有基础和区位特点,按照“目标相同、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进一步统筹三地文化资源、挖掘合作潜力,强化优势互补、打造区域特色、建立协同机制,促进京津冀三地文化改革与发展在统筹中协同,在协同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切实提升跨区域文化发展的辐射力、影响力、引导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创造良好氛围和发展环境。
二、工作进展
(一)建立机制,签订完善各项规划协议
1、以三地文化部门为主体,正在积极推动建立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总的领导和协调机制,项下分类建立文化交流、创作展演、资源共享、品牌联动等工作运行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协同发展的规范、有序推进。
2、落实好北京、河北两地互派干部交流任职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建立工作网络,目前河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新平挂职担任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人事处调研员蒋国新挂职担任北京市文化局艺术处副处长。
3、对照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继续完善三方签订的《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同时正在专门研究制定单项的《京冀两地文化协同发展工作规划》,加强对北京、河北两地文化协同发展的规划和指导,目前已形成《关于推进京冀两地文化协同发展的初步意见》。
(二)统筹协调,确保财政资金保障到位
省文化厅、财政厅联合开展“牵手京津冀 欢乐进万家”文化惠民工程,重点面向环京津的唐山、保定、承德、张家口、廊坊和兴隆、滦平县等21个与京津接壤的县(市)投入资金用于与京津对接举办惠民演出、民俗活动、群众艺术、非遗展演等特色文化活动,目前已投放资金2996万元,各项活动正在陆续开展。
(三)因地制宜,创新探索惠民合作模式
1、承德市借鉴北京文化惠民理念,与北京市文资办共同开发启动“文化惠民卡”项目,将北京、承德相关旅游景区、书店、电影院等文化旅游企业纳入加盟商户,实现京承文化惠民一体化联盟,推动两地文化消费共同促进。
2、保定市与北京房山区文委开始了全面合作,召开了两地文化战略合作联席会议和“拒马河工程”文化合作联席会议,在文化活动、文艺演出等领域开展合作交流。与东方演艺集团加强协作,计划打造东方文化创意园,创建“中国关汉卿”戏剧节,建立精品项目研发创试和艺术人才基地;东方演艺集团享受的政策性补贴演出项目,将以惠民艺术周的形式定期到保定开展惠民展演。中国广播艺术团与保定达成意向,从2015年3月起在保定地区开展以“美丽中国梦 文化润古城”为主题的系列文艺演出。
3、唐山市与北京市东城区、朝阳区和天津市河西区、和平区、津南区式共同签订了《京津冀部分地区文化战略合作协议》,为各项文化惠民搭建平台,目前已开展35场交流演出。
4、会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起草了关于联合打造京张文化产业带的建议,对京张文化产业带建设提出了初步思路;会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先后组织两次赴张家口市京张文化产业带调研考察,两地宣传、文化、证券、财政、投融资机构、文化企业共同就京张文化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进行了深入交流,初步达成一些合作意向。
(四)强强联合,激发艺术精品创作交流
1、2015年3月27日,三地文化主管部门在北京签署了《京津冀演艺领域深化合作协议》,并举办了京津冀2015精品演艺项目推介会和京津冀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建立京津冀演艺资源统一发布平台,标志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开始落地,并向纵深合作迈进。
2、积极开展跨区域优秀剧目展演交流。组织开展了“三地同唱盛世曲 携手共筑中国梦——2014京津冀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巡演”活动,在三地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3、积极鼓励各级艺术院团与京津开展交流与合作,整合艺术创作力量,挖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共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舞台艺术精品。一是廊坊市龙凤演艺公司与中国评剧院合作排演了评剧《金莲三寸》,在第九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受到广泛好评。2015年,该团又与北京凌空评剧团联合创排了抗战题材的评剧作品《寸草春晖》,该剧于6月24日在廊坊演出,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二是由河北省提议,三地文化厅局主导,三地交响乐团联合创作的交响乐诗《长城》(暂定名)也已启动,该作品以长城为主题,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邀请著名作曲家刘爰进行创作,由三地交响乐团共同排演,目前正处在创意阶段,计划2016-2017年在三地巡演。三是河北省歌舞剧院民乐团将与天津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共同邀请中央音乐学院二胡青年演奏家联合创作百人管弦民族音乐会《国乐盛典》,9月8日在河北师范大学首演,2016年起将在三地开展巡回演出。
4、2015年5月28日,京津冀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在北京举行。河北省京剧《赵佗》、河北梆子《钟馗》、评剧《从春唱到秋》赴京参加展演。第十届河北省戏剧节、河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京津冀舞台精品(河北站)展演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开展。河北省也加大了对于京津优秀舞台作品的引进力度,在2015年举办的第十届河北省戏剧节期间,组织开展了京津冀精品剧目(河北站)展演活动,引进了北京、天津的优秀剧目6台,共计演出12场。该项活动与省戏剧节、河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展演活动三节合一,丰富了展演活动的内涵,提升了展演活动的艺术水平,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水平舞台艺术作品的需求,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5、三地在美术领域也积极开展合作。今年9月15日,“艺道同行”京津冀美术作品展在天津画院举办,京津冀三地的美术作品同台展出。
6、推动三地艺术院校合作,重视对艺术人才的培养。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与中国戏曲学院于2014年已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生源基地,双方于2015年共办河北梆子表演、器乐专业免学费本科班,第一期招生25名,由此结束了河北梆子剧种传承没有本科教育的历史。
(五)突出重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由北京市东城区政府提出,经初步沟通,基本确定以北京市东城区、天津市河西区、和平区和河北廊坊市、唐山市、秦皇岛市、沧州市7个地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实施“京津冀文化走廊·环渤海”—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作项目,努力实现公共文化产品、人才队伍、体制机制等共建共享,近期正着手签署协作书。
2、河北、北京、天津三地群艺馆合作开展和谋划一系列文化活动。如与保定市文广新局联合主办每年一届的“首届京津冀曲艺邀请赛”已于2015年7月成功举办,2016年第二届邀请赛已开始筹备;与廊坊市文广新局联合主办每年一届的“首届中国廊坊京东大鼓书会”将于下半年在廊坊市举办;每两年一届的京津冀票友大赛已成功举办五届,2017年将举办第六届邀请赛;每年一届的京津冀群众颂读大赛2016年将在北京举行第二届比赛。
(六)细处着眼,推动文化产业实现突破
1、开展了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调研。从现状与成效、面临的主要问题、对策和建议三方面,深入环京津市县开展了调研,形成了《河北省文化厅关于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调研报告》,提出了较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已上报省委宣传部。
2、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作为京保文化产业合作的重大项目,中国·保定数字文物文化产业园项目正式签约,项目占地1939亩,预估总投资137.2亿元,2016年上半年开始部分市政公益及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作为京廊文化产业合作的重大项目,中信国安集团依托香河第一城和京杭大运河北运河香河段的良好自然人文资源条件,正在建设世界级运河文化城,2015年10月1日至5日,由京津冀三地文化部门联合支持的“‘一带一路一城’国际文化艺术节”即在此举办。
3、开展各类展会筹备工作。10月16-18日开展的第四届河北省特色文化产品博览交易会,特别设置了京津冀文化展区。第十届北京文博会于2015年10月29日—11月1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经与北京市、天津市文化部门协同研究,首次实现三省市展区共在一个区域联展,彰显了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态势。
三、下步打算
河北省和京津两地文化事业发展差距较大,协同发展的难点在于如何缩小三地文化事业发展差距,实现三地均等化、均衡化发展。结合工作实际,我厅拟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聚焦区位,实现文化资源合理配置
聚焦“三大区位”。对三地文化协同的区位指向进行科学研判,推进张家口市迎冬奥文化产业提升规划出台,重点围绕“北京与河北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唐山5市接壤周边沿线”,“北京至河北张家口冬奥会文化旅游沿线”,“北京至(天津)及河北秦皇岛、沧州沿海文化走廊沿线”等三大区位线路加大投入和力度,建设三条“特色文化带”,打造三地文化协同发展的区位亮点。
(二)深化合作,形成艺术交流长效机制
1、未来三年内,成立河北省京津冀演艺领域协同发展联席会议。由省文化厅主导,河北省演艺集团牵头,各市文广新局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各市主要艺术演出团体参与,定期召开会议,就京津冀演艺领域协同发展的方向和政策进行讨论,建言献策,互相促进,优势互补。通过自身的整合,形成向外合力,避免各自为政。
2、继续推动跨区域文化交流,以“圆梦中国·春苗行动”北京市优秀少儿题材舞台剧目展演、北京国际戏剧·舞蹈演出季、天津市名家经典演出季、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河北省戏剧节、中国评剧艺术节、河北省首届外国戏剧节等品牌文艺活动为抓手,积极引导支持三地演艺团体参加,互动交流,资源共享,逐步实现三地间优秀剧目交流的常态化、机制化。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展示和提高河北省剧目水准。
3、加强美术交流。河北省的品牌文化活动“走进太行”美术家大型写生创作活动从2016年起,将邀请京津美术家共同组成创作队伍,深入太行山区,开展写生活动,力求将河北省的深厚文化资源与京津优质创作力量相结合,为三地美术创作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计划组织“走进太行”优秀美术作品进京展,精选八年来“走进太行”美术创作活动中的精品进京展出。
4、不断学习交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一是主动学习京津演艺市场管理经验,重点学习其在惠民演出补贴、政府购买文化服务、演艺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提升河北省的艺术管理水平。二是充分利用京津平台,推广优秀艺术作品和人才,将杂技、河北梆子等我省优势项目和人才向京津推广,开拓京津市场。三是利用好高校智库资源,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将继续加大与京津艺术院校的合作,为河北省培养优秀专业艺术人才打下基础;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和北京大学签署的《教育文化合作协议》,借力北京高校智力探索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式和途径。四是探索建立京津冀地区文化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党政管理等人员的挂职、交流机制。五是加强干部人才教育培训,积极利用京津地区文化艺术的门类优势和人才优势为河北省文化管理干部和专业人才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拓宽眼界思路,提高专业水平。
(三)解放思想,深挖拓宽已有合作成果
1、升级更新已开展和正在开展的合作项目,提升层次、质量和品位。一是组织河北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企业参加第九届文化创业产业集聚区项目推介会,本届大会主要探讨文化创业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京津冀三地文化与科技、资本市场传统产业的融合,及协同机制;二是河北省民俗文化节计划以2016年“文化遗产日”活动契机,更名举办“京津冀非遗大展”暨河北省民俗文化节;三是河北省原生态民歌大赛计划于2016年升级为第二届原生态民歌大赛暨京津冀民歌展演;四是连续举办7届的河北省民俗摄影大赛计划于2016年邀请北京、天津共同主办“京津冀民俗摄影大赛”暨第八届河北省民俗摄影大赛等,不断提高各项活动档次、规模,扩大活动覆盖范围,促进文化成果更大范围共享。
2、抓紧谋划启动新的文化协同发展项目,扩大规模、数量和影响。加快三地文化主管部门职能处室负责人对接,发挥各文化单位特别是各市区文化部门积极性,认真谋划三地新的合作项目。一是加快推进河北演艺场所加入首都剧院联盟。二是加快三地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三是探索三地双向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推动三地演艺机构、文艺院团在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支持、活动参与、资源利用等方面互惠互利。四是大力谋划文化产业转移,做好项目承接。加强三地合作,实施文化创意人才扶持计划;完善河北省文化产业项目库,加大招商推介力度,引导京津地区有实力的企业进行项目对接;继续做好重大项目的指导服务工作,打造协同发展示范性、代表性、引领性项目,推动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向纵深拓展。
(四)健全保障,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1、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提供必要的财政服务和支持。在编制2016年部门预算的过程中,积极争取将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有关的项目合理纳入预算范围,并积极向省财政厅申请新增“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专项资金”,确保各项工作有必要的经费支持。同时,加强与京津文化局财务部门的沟通联系,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两地财政政策对接问题。
2、共同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加强协作联动,打破地域限制,在实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努力做到对京津冀三地符合条件的文化单位一视同仁。一方面,将京津优秀文艺演出、文化展览、文化培训等优质文化资源纳入河北省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目录,免费或低价送到河北省相对贫困落后的地方,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高水平的文化服务;另一方面,争取河北省文艺团体、文化单位列入京津文化部门政府购买服务资质范围,组织到北京、天津的高雅文化殿堂进行展示展演。以此实现三地公共文化服务互采,促进三地文化资源流动和共享。
3、争取继续实施“牵手京津冀·欢乐进万家”文化惠民工程。积极与省财政厅协调,力争将此项活动列入2016年度省级财政支持计划,深化与京津文化部门的对接,不断扩大活动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发挥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作用,使其作为一项持续性的品牌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下去,惠及更多基层群众。
4、建立完备统一的文化市场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机制,清除制约发展的区块壁垒,共同培育和扶持文化消费,建设统一开放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三地文化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来源:河北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