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江苏南京游客苏女士来到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的黑龙江满艺工艺品有限公司满绣展厅,看到旗袍、背包、丝巾、鞋帽等琳琅满目的满绣产品。“这幅满绣装饰品《东方龙》做工精致,又有气势,我很喜欢。”苏女士购买后满心欢喜地说。
该公司以国家级非遗项目满族刺绣为依托,培训绣娘从事满族刺绣产品加工,为上千名家庭妇女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推动了非遗项目的有效传承。该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雅梅表示,通过普及满族刺绣技艺,生产满族刺绣产品,开发满族刺绣市场,实现了非遗与就业的双向奔赴。
近年来,齐齐哈尔在非遗品牌建设上持续加大力度。齐齐哈尔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刘春峰说,非遗传承发展的核心是通过创新与融合,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齐齐哈尔全力挖掘非遗项目的当代价值,推动非遗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非遗的生命力。
齐齐哈尔强化政府引领,科学规划,《齐齐哈尔市文化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为非遗保护传承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遵循。
齐齐哈尔秸秆扎刻非遗工坊创新发展模式,将工坊建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满族民俗文化村景区,以秸秆扎刻传统技艺为核心研发制作大型草编景观,在解决低收入群体、残疾人、失业人群就业问题的同时,引进表演类、游艺类、饮食类等非遗项目在景区内开展体验活动,提升了非遗项目的知名度。
齐齐哈尔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非遗科科长迟红介绍,齐齐哈尔通过培训、考察、调研等方式,培育了7家非遗工坊,培训贫困家庭人员和残疾人3000人次,帮助一些特困人员实现了居家灵活就业,带动了1000多名残疾人、贫困人员通过制作非遗产品增加收入,实现了非遗传承和促进就业双赢。
齐齐哈尔还在促进文旅融合上做文章,设计了“龙江湿地鹤乡多彩非遗之旅”,并入选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该线路串联扎龙湿地博物馆、满族民俗文化村非遗展厅、非遗科普宣教长廊等,推出达斡尔族乌钦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花棍舞等省级非遗项目13项、相纸溶刻画等市级非遗项目21项,每年接待10万多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齐齐哈尔以“非遗+”的形式,在文旅融合上持续发力。每年举办的达斡尔族库木勒节、达斡尔族抹黑节、富拉尔基滚冰节、讷河瑟宾节等大型非遗类节庆活动,以及开江节、冬捕节、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等品牌大型群文活动,推出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成为引客爆款。
非遗进景区是齐齐哈尔市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特色做法。他们组织克东腐乳、芦苇画、罗西亚大街肉枣、剪纸、木板烙画、擦笔年画、火笔葫芦等几十种非遗产品,走进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沙公园、明月岛风景区、水师森林温泉度假区等景区进行展览展销,不但为景区增添了文化内涵,还增添了新业态,吸引了大量游客。龙沙动植物园相关负责人表示,游客非常喜欢非遗产品,这些产品为景区带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了提高地域知名度,推动非遗品牌建设,齐齐哈尔积极为非遗项目“走出去”搭建平台,连续多年组织非遗项目参加中国—俄罗斯博览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俄文化大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大型活动。当地支持非遗项目走出国门进行展示,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齐齐哈尔还将齐齐哈尔烤肉、达斡尔族剪纸、柳蒿芽炒制等非遗项目融入旅游线路,既推动了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又提升了游客的文化体验感。比如该市梅里斯区哈拉新村景区举办的非遗市集,现场展示、展演百种非遗项目,游人如织。
值得关注的是,齐齐哈尔鼓励非遗传承人参与旅游商品开发,仅今年就新开发葫芦烙画钥匙链、玲珑枕、木雕摆件等40多种非遗类文创产品。当地还创建“礼遇非遗”传承品牌,组织剪纸、布艺、玛瑙编绳等10余位非遗传承人,走进社区广场、大街小巷、乡镇村屯、田间地头进行展示,使得非遗项目成功“圈粉”。
截至目前,齐齐哈尔拥有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229项。齐齐哈尔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王浩捷说,该市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下一步将通过“非遗+美食”“非遗+民宿”“非遗+购物”等形式把齐齐哈尔的非遗产品推向大江南北,为城市发展助力。(张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