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工作务实创新谱新篇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
发布时间:2012.12.07 13:29

  近年来,河南省文化厅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以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为主线,以文化强省建设为目标,以务实创新为先导,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方式方法,拓宽工作思路,狠抓工作落实,全省文化建设亮点纷呈。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变“随机而动”为“抢占先机”。 出台《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河南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扶持政策,从组织领导、政策驱动、典型引路、分类指导等方面入手,引导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壮大。修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加强县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制度化、规范化。根据各级政府对文化建设投入不断加大的实际,制定了《河南省社会发展资金专项管理办法》、《河南省县级文化馆、博物馆专项资金补助管理办法》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有效发挥专项经费的调控及引导作用,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制定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管理办法》《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管理办法》《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管理办法》,大力指导推动全省非遗保护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注重项目运作,变“单打独斗”为“集团作战”。科学谋划,加强合作,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国豫剧节、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成为宣传中原文化、整合地方资源、提升文化素质、打造人文精神的重要平台。积极培育郑州信息创意产业园区、郑州市动漫产业基地、登封嵩山文化产业基地等特色鲜明的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打造郑州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项目和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影响力的品牌文化科技企业。筛选文化产业项目,编印《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指南》,完善文化产业项目库,组织全省重点文化企业、文化园区、文化项目赴“珠三角”或“长三角”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郑州创意金水?河南文化产业园、开封清明上河园,西峡恐龙遗迹园等项目已达成合作意向。

  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变“小米步枪”为“坚船利炮”。积极推进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三大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其中多项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成为方便群众参与文化建设、享受文化成果的数字服务网络。加快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体系信息化建设,完善“中原记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率先在河南启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试点工程,通过先进成熟的数字信息技术,更加真实、完整地记录全省珍贵、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启动“文化市场技术监管平台建设工程”,实现对网吧、网络游戏、娱乐演出、艺术品等各门类文化市场的信息化管理,在全省文化市场推广应用综合执法办公系统,实现文化执法业务的智能化信息化处理,提升了文化市场的监管及服务能力

  四是注重融合发展,变“自娱自乐”为“集体舞蹈”。转变观念,积极创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敞开大门,成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并推动博物馆、图书馆逐步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河南博物院的“中原大讲坛”、爱国主义宣讲团、省图书馆的“豫图讲堂”等日益成为国民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教育的示范平台。加强与有关部门协作,整合以古都文化、殷商文化、宋文化、隋唐文化、功夫文化、根亲文化、佛道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仰韶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形成了以安阳和郑州的殷商文化、开封的宋文化、信阳的楚文化、南阳的汉文化、许昌的三国文化、洛阳的多朝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制定了《河南省文化产品出口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通过出口补贴、组织海外参展等形式支持河南凯瑞数码有限公司、濮阳豪艺杂技集团、少林寺国外文化中心等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建立文化服务出口企业65家,每年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出口额达2亿多美元。与省工行、农行、建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为企业争取贷款支持,目前已为11家文化企业落实贷款20亿元。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籍保护等多项厅际联席会议制度,邀请多领域专家参与文化决策、咨询,命名多家“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与教育厅联合举办的河南省少儿文化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园文明风采”竞赛等活动不但成为知名文化品牌,更成为提高青少年人文素质的重要平台。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变“事后给予”为“全程培育”。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在职培训、挂职锻炼、脱产学习、研讨讲座、传帮带等方式开展人才培训。仅2011年,就先后举办基层文化站所干部培训班、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培训班、文艺院团领导班子培训班、优秀青年干部培训班、文化产业投融资培训班、文化产业管理人员学习班、高等院校动漫教师研修班40余次,培训人员4300余人次。通过“河南艺术名家推介工程”、省京剧院集体拜师活动,培育了一批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领军人物,在全国文艺界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

  六是加强管理,变“静观其变”为“主动引导”。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管理,对省级文化先进县、文化先进乡镇和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实行动态管理,并出台了动态管理及相关创建标准,打破了终身制,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创建机制、激发了创建活力。在各省直文艺院团积极推行绩效工资制度,调动干事创业积极性,防止“大锅饭”“养懒汉”。近期,还将研究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动态管理办法,促进优秀文化遗产有效传承。(来源:河南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