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这片浸润着热血与坚韧的土地上,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简称“三大精神”)犹如三个璀璨的精神坐标,串联起不同时代的担当与赤诚,共同铸就了荆楚儿女的精神脊梁。
大别山精神以“坚定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先锋”为内核,是鄂豫皖苏区军民28年革命斗争的结晶。抗洪精神源于1998年荆江抗洪,凝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力量。抗疫精神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充分彰显,体现“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要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湖北文旅系统正以“活化”为钥,让“三大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扎根生长,既守护精神根脉,更让其成为驱动发展的鲜活力量。
6月25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三大精神”主题红色资源推介名录。该名录基于全省普查登记的4800余处红色旅游资源,经普查专家委员会审核,精选100处红色地标编制而成,涵盖辛亥革命以来的重要会议旧址、战役遗址、先烈故居、烈士陵园等,包括中共五大会址、八七会议会址、董必武故居、湘鄂西革命烈士陵园等。
“此次发布的百大红色地标,正是对‘三大精神’的具象化呈现。”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遍布荆楚大地的红色地标,不仅是波澜壮阔革命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荆楚篇章的生动载体,承载着信仰的力量、奋斗的足迹。
位于湖北长阳都镇湾镇的麻池革命旧址周围古树环绕,庄严肃穆。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贺龙先后五次来到麻池指导革命斗争,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六军,建立了鄂西地区第一个建制最为齐全的苏维埃政府。都镇湾镇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丹说:“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今天,我们应该赓续红色血脉,为把我们的家乡建设成革命先烈所向往的那样而不懈努力。”
以“三大精神”主题红色资源推介名录发布为契机,湖北深化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优化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推动红色资源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切实让红色地标“活”起来,让革命精神“传”下去。
7月31日,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指导,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荆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传承三大精神 追寻红色足迹”研学旅游产品暨“赤黄红”精品旅游线路发布活动在湖北洪湖举行,结合情景讲述等形式,阐释“三大精神”的内涵,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引导青少年在研学实践中赓续红色血脉。现场发布了大别山精神探寻之旅、抗洪精神探寻之旅、抗疫精神探寻之旅3条精品研学线路。
湖北卫视主持人段建海围绕“信仰之光”主线,讲述了3个红色故事:革命伉俪陈潭秋、徐全直为革命事业牺牲个人家庭的事迹;1998年抗洪抢险中,簰洲湾变电站干部职工坚守岗位,在洪水威胁下争取1小时21分钟供电时间,为3万群众撤离提供照明;2020年参与武汉抗疫保卫战的大学生,如今在各行各业贡献力量,传承抗疫精神。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三大精神”鲜活起来。
与此同时,湖北文旅系统广大干部群众也在追寻红色记忆中更好地传承“三大精神”。近日,洪湖市文化旅游发展中心的李元小川在红色湘鄂西旅游区的“九八抗洪”纪念园宣讲抗洪精神,洪湖市文化和旅游局干部职工、专家学者、红色故事讲解员等近200人参加活动。
“当年,军民们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战胜了8次凶猛的洪峰,凭着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韧劲,排除了12处可能溃口的险情。”大家随着李元小川的脚步一起参观了“九八抗洪”纪念园后,纷纷表示要将抗洪精神融入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以实干实绩为湖北“支点”建设贡献力量。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和游客在瞻仰红色地标、感悟“三大精神”中汲取智慧力量,激发奋进豪情,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为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注入不竭精神动力。(瞿祥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