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以群众文艺精品讲好特区故事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
发布时间:2025.09.24 11:56
  4个作品荣获广东省第十三届少儿艺术花会金奖,获奖数量位居全省第一;4个作品入围第二十届群星奖终评;行者融合乐团赴尼日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西班牙马德里演出……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近期,深圳的群众文艺作品和团队不断传来喜讯,在展示深圳群文风采的同时,践行讲好深圳故事和改革开放故事。
  近年来,深圳市委提出,要涵养城市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全市宣传、文化部门坚持用现代化发展的视野、多元融合的理念,鼓励创作文艺精品,并从体制机制上予以保障。深圳市设立了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福田、龙华、龙岗、光明等区制定了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办法。深圳市文化馆馆长曾昶介绍,深圳市文化馆通过平台带动、市区联动、人才发动等形式,全面激发群文创作的动能。
  市区联动是深圳繁荣群文创作的一大亮点。曾昶表示,深圳各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如罗湖的“戏窝子”、福田的音乐、南山的舞蹈等,但以前各区都是单打独斗,能够调动的团队、专家、经费等资源都相对有限。近10年来,深圳市通过建设“市级中心馆+区级总分馆”的总分馆体系,市、区两级文化馆形成联盟,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共融、精品共创。
  如今,深圳形成了群文创作“全市一盘棋”的良好氛围,创作出一批经得起检验的作品。在2022年第十九届群星奖评比中,由深圳市罗湖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罗湖区文化馆、深圳市文化馆联合打造的小品《烟》,深圳市文化馆、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联合报送的福田星辉合唱团获得群星奖。在今年第二十届群星奖入围终评作品中,表演唱《追光》由深圳市文化馆、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南山区文化馆联合组织演出,群口快板《东江,东江,我是延安》则由深圳市文化馆、盐田区文化馆、盐田区梅沙街道公共事务中心联合组织演出。
  每逢金秋时节,深圳市民都会迎来一场文化艺术盛事——“鹏城金秋”市民文化节。从1992年开始,这一连续举办34年的文化节,不仅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到文化艺术的滋养,也发展成为群众文艺精品创作的展示平台。深圳市文化馆副馆长舒阳介绍,该艺术节对接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每年按照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少儿舞蹈的节奏轮流创作作品,形成了常态化的作品选拔机制,提升了基层文化部门的创作意识和创作水平。2024年举办的深圳市第二十一届“鹏城金秋”市民文化节暨第十三届少儿艺术花会收到参评作品逾8000件,直接参与的市民超过2万人次,评选产生976个奖项。深圳在全省乃至全国评比中获奖的作品,有很多是从该文化节中脱颖而出的。
  深圳市文化馆还培育了“周末剧场”“晒艺大舞台”等品牌活动,形成“出人出作品”的群众文艺创作生态。其中,“周末剧场”是深圳市文化馆打造的惠民文化品牌,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舒阳介绍,来自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民间文艺团队都可以登上这一舞台展示风采。深圳市文化馆还结合各种比赛、展演展示活动开设培训班,从题材选择、创排手法、舞台呈现等方面为文艺团队提供指导,并邀请专家评委对作品进行点评。
  好的作品离不开优秀人才队伍。在深圳市文化馆的带动下,各区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如南山区文化馆培育壮大40余支优秀示范团队,打造曲艺类惠民剧场“笑歌曲艺社”,弥补了该馆缺乏语言类文化品牌的不足,已开展惠民演出上百场。南山区文化馆还与社会力量合作,创办了春蕾梦想合唱团(深圳)、湾区少年合唱团、清北研究生合唱团等一批团队,招募组建“艺术推广人”团队,引进名家名作。盐田区“山海音乐空间”自2023年6月成立以来,已成功推出21首歌曲和7首器乐作品,开展了75场音乐活动和4场专题讲座,引进7个地域性音乐赛事。通过举办“音为青春”山海音乐趴、“沙滩音乐节”等活动,盐田区成为音乐爱好者的聚集地和音乐创作的摇篮,为文艺精品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实践空间。
  “对专业人员,我们本着‘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态度,补齐创作短板,加强创作力量。”舒阳说。除了培育本土创作人才,深圳还利用“鹏城优才”计划引进省内外有丰富创作经验的专家,帮助创作、打磨、提升群众文艺精品。2022年,刚从湖北省文化馆副馆长任上退休的周曼丽成为“鹏城优才”中的一员。她的作品曾经十多次获得群星奖,《追光》就是她为深圳量身打造的一个作品。周曼丽和团队经过多次采风,抓住“来到深圳就是深圳人”的城市口号,借用《山海经》里“夸父逐日”的故事表现深圳人的拼搏精神,赞美每个深圳人都是一道光,都是那个追光的人。该作品经过不断修改、反复提升,在2023年11月举行的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音乐舞蹈)比赛中获得音乐类作品金奖。
  每一个优秀作品都是精心打磨的结果。在群口快板《东江,东江,我是延安》的创作中,主创团队扎根历史,实地踏访大鹏所城抗战遗址群,深入考察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从旧址的陈设、留存的史料中捕捉当年军民抗战的鲜活细节,为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同时,抓住“东纵第一部电台的诞生”这一微观切口,折射东江纵队与党中央始终同向同行的坚定信念。主创团队对作品进行了几十稿打磨,一稿又一稿地“抠”情节,最终产生了一个扎根群众、传承红色基因且兼具艺术水准与精神力量的好作品。(谭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