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至12月,来自上海油画雕塑院、上海京剧院、余德耀美术馆等上海市一批国有和民营文化主体的22场优质文化艺术项目,以近景演出、展览展示、手工体验、名家课堂等形式落户黄浦区的新天地、K11、香港广场等标志性商业设施,取得良好社会反响。2016年度“上海艺术商圈”活动以“艺蕴黄浦”为试点项目,率先在黄浦区启动。该活动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发起,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与上海市商务委共同担任指导单位,旨在打造文化与商业跨界融合的新模式,积极探索“以文化滋养生活、用艺术点亮商圈”的理念。通过跨界的品牌化联动合作,提升商业设施文化艺术体验效应,也使城市公共空间更具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试点期间落地的众多项目向市民提供免费门票,一经推出即被预约一空,消费者对此表示出了浓厚的参与热情。仅从香港广场一家商业设施的统计数据来看,“艺蕴黄浦”项目期间,单月客流量同比去年同期商场花高额资金引入的知名IP“小黄人”展览,仍有5%的客流量增长。
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2017年“上海艺术商圈”项目将通过政府政策扶持和资金撬动,引导优质艺术项目与多元文化主体与全市商圈、购物中心、特色商业街区等业态跨界合作,助推商业设施以文化艺术为手段实现转型,力争打造成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的文商融合品牌活动。2016年12月27日,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与上海市商务委联合召集黄浦、浦东、静安等七个中心城市的文化局和商务委,就2017年在全市中心城市推广该项目召开动员和座谈会,发布2017年艺术项目目录和工作方案。与会各区相关部分负责人充分认可这一项目的意义和可操作性,并纷纷建言献策,一致认为2017年应协同市区两级力量进一步做到:
一、释放空间,满足需求。上海的城市设施和商业布局具有极佳的硬件基础,以文化项目带动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在城市公共空间培养和发掘一批观众,提升市民文化素养,这是未来城市商业和都市文化的发展方向。
二、主动举手,双向选择。“上海艺术商圈”的特点在于坚持文化主体和商业主体主动举手参与,而非依靠行政命令推动实行。只有在互相吸引的基础上才能使工作持之以恒。
三、降低成本,发掘价值。从政府核准内容和报价的优质项目中选择适合商业设施气质和定位的内容,为商业企业降低了亲近文化艺术的成本和门槛。同时,艺术家通过这个平台获得了公共空间的开放人流、潜在观众,并对艺术贴近人民进行创作和经营获取宝贵经验。
四、打破壁垒,形成合力。从以往经验来看,文化和商业有意无意地在推动文化与商业结合,但往往是各自行动。通过“上海艺术商圈”平台,整合了各方资源,使以往平行发展的两个条线真正融合,在项目落地、宣传、推广上更能有效地形成合力,聚拢市区两级不同文化主体与商业设施的多方资源,实现多赢目标。
2017年,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与上海市商务委牵头下,在各区共同协作下,将在全市中心城区30家左右一流商业设施推动“上海艺术商圈”落地,成立“上海艺术商圈联盟”,共同把文商融合的理念落到实处,助推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目标早日实现。(来源: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