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文化节中华诗词文赋大赛圆满收官
来源: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
编辑:
发布时间:2018.09.28 09:23

  9月15日,2018上海市民文化节中华诗词文赋大赛在嘉定图书馆举行颁奖展演,“百名中华诗词文赋高手”邀现场观众共赴了一场赏心悦目的古今经典诗词文赋盛宴。活动当天,12名优秀选手通过四轮角逐,决出了本年度市民文化节中华诗词文赋大赛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为今年的这项传统文化盛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内容更新,赛事升级,延续传统文化活动热度

  本次赛事在往届传统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将比赛内容从古诗词拓展到经典文赋,着重突出诗词文赋“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魅力,虽然难度有提升,参赛人数却创新高,体现出上海市民学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热度在持续升温。大赛通过网络答题闯关、讲座培训、“诗文亭”等多种活动形式吸引众多市民参与,同台竞技,选手们从事的行业之广也超过往届——学生、教师、公务员、军警,以及IT、金融、影视从业者等均有涉及,在赛事中体现出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大赛评委、上海楹联学会会长杨先国为此激动地赋诗一首:“摘句寻章美善真,眼前都是爱诗人。垂髫黄发争飞翼,万里碧空探妙珍。”

  二、文教结合,润物无声,加强青少年人群普及力度

  本次大赛引发了各区的广泛参与。自4月15日启动以来,赛事参与突破15万人次。在参赛群体中,年轻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8月18日,200位选手冒着酷暑参加了决赛,决赛参赛选手中45岁以下选手占80%,其中学生占28%,最后进入百强的选手中45岁以下占82%,其中学生占22%。嘉定区18岁以下学生参赛本区占比更高达44%。9月15日参加展演的12强选手年纪最大的44岁,最小的13岁。在大赛的主办区嘉定,“文教结合”打通了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公共图书馆内与公共图书馆外、校内与校外之间无形的“围墙”。在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的深度合作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和终身阅读兴趣也得到了更好的培养,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美育教育润物无声。

  三、彰显美育,创新形式,拓展群文赛事文化内涵

  为了使传统文化能够在当下更具生命力,大赛的讲师和专家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将本届大赛主题定为“美丽”,从描写美、反映美的中华诗词文赋中择取赛题,并结合新的时代的热点来体现生活的趣味和艺术的感知。如在赛题中融入了《大鱼海棠》《还珠格格》等时尚元素,一改传统赛事“一板一眼”的严肃面孔;又如大赛的展演上,请来了为近年来刷屏的国风动漫《元日》《相思》《游子吟》等配唱的中国唱诗班为大家演唱陶渊明的《饮酒》诗,受到市民热烈欢迎。此次比赛的传播方式亦多有创新。海选通过文化云设计了精美活泼的H5页面,方便市民网上答题。各类文化教育领域APP、网站、微信公众号都进行了推广。大赛启动时推出了“诗文亭”,分布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嘉定图书馆、嘉定区江桥文体中心,亭内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过传忠老师挑选的百余首经典诗词文赋供市民欣赏,并进行“卡拉ok”朗读、分享。据悉,截至8月,市民通过“诗文亭”共录制上万条古诗文音频。

  上海市民文化节自2014年推出“中华传统诗词经典”系列主题赛事以来,已经坚持举办了四届,累计参与人次逾35万,从经典诵读到无言文字,从古诗词演绎到中华诗词文赋,以群众性竞赛的方式,让市民在阅读、背诵、理解、演绎和创作中,重拾对于中华优秀传统经典的学习兴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有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市民人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