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化惠民在三晋”活动成效显著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
发布时间:2015.03.03 10:11

  “文化惠民在三晋”系列活动是山西省省长李小鹏2014年、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作出的重要部署。山西省文化厅把这一活动作为文化惠民的龙头工程,贯穿全年工作,贯穿文化工作各个方面,落实到各个单位,收到明显成效。

  一、2014年“文化惠民在三晋”活动情况

  “文化惠民在三晋”系列活动,主要以送欢乐下基层、爱心接力、中国梦·三晋情、润物无声、快乐生活、美丽三晋、意·境、文化e行、幸福使者、精彩无界等10项活动为内容,以各级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工艺美术专题馆、剧院、文化广场为平台,以送演出、送书、送设备、送服务到基层为手段,以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免费开放、低票价演出为载体,加强各级各类社会资源整合和互动,提供阵地服务、流动服务、数字服务、优惠服务、共建服务等5项服务,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一)丰富活动内容,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全年完成惠民演出1.7万余场,公益电影放映13万余场,受益群众超过2000万人次。为了群众多看戏、看好戏,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出台《山西省省级购买公共演出服务方案(试行)》,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当年购买演出服务308场。省文化厅组织开展“送戏百场进老区”活动,促进省直院团深入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厂矿企业和军营进行演出。太原市推出“社区话剧节”,运城市举办折子戏大赛,大同市创排歌剧《党的女儿》,阳泉市举办曲艺小品大赛。为满足群众艺术鉴赏需求,朔州市开展“美丽山西·右玉精神”书画摄影作品展,阳泉市举办“老地方照片展”,长治市举办神话故事艺术展,晋城市举办太行春色书画展。为实现群众文化表现有机会,大同市举办第二届网络春晚,忻州市组织舞台艺术大赛,临汾市开展赛歌会,朔州市开展“黄河歌王争霸赛”,晋中市举办“首届手工技艺作品赛”。为满足群众读书看报,太原市举办全民阅读活动,吕梁市组织经典诗文朗诵活动,阳泉市建设10个城区社区图书流动站,长治市开展流动图书车送书进社区等活动。为保障特殊人群文化权益,各级图书馆、文化馆(站)开展公益讲座、展示展览等活动,为盲人、残疾人、老年人、低收入群体上门服务、免费培训,受益群众达200余万人次。

  (二)弘扬新风正气,提供富民强省的精神动力。各级文化部门围绕“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工作大局,发挥部门优势,推出了一批宣传和反映山西从严治党、反腐倡廉、作风建设、改革发展新成效的精品力作。省文化厅会同山西演艺集团、山西戏剧职业学院等创作了《晋善晋美中国梦》、《村官段爱平》、《托起太阳的人》等作品。吕梁市移植演出晋剧《廉吏于成龙》,大同市举办“正气颂”廉政文化戏剧展演,阳泉市举办“反腐倡廉图片展”、“转型发展重点工程图片展”,晋城市组织廉洁晋城书画作品展,临汾市开展优秀出版物展示及“进学校、进集市、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等“五进”活动,长治市以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先进事迹改编的上党落子现代戏《申纪兰》,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襄垣县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段爱平事迹创作的上党落子《山乡女村官》、襄垣秧歌《山村女支书》,以反映当代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改变家乡面貌事迹创作的上党落子现代戏《拜师》等剧目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文化惠民在三晋”系列活动鼓舞了全省人民的精气神,为实现治晋兴晋强晋提供了精神动力。

  (三)发挥资源优势,涌现出一批文化惠民新品牌。全省上下深入挖掘我省文化资源,积极创新,大胆探索,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打造出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惠民品牌。省图书馆日均接待读者6000余人次,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书房”和省城文化景观,山西大剧院全年完成演出267场,在保利院线和全国省级剧院处于领先水平,“长风之夜”和“周二戏曲鉴赏”成为省城文化惠民品牌。各市巩固既有优势,讲好山西故事,贴近农村,贴近生活,唱响基层品牌。太原市“文化精品基层行”、忻州市“周末大戏台”、晋中市“花开四季·乐享全民”、阳泉市“一年一村一场戏”、运城市“四心剧场”、临汾市“群众文化基层行”、长治市“上党文化大讲堂”成为响亮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县级文化部门也积极发挥本地民间艺人的作用,打造出“乐在周五”、“魅力百村欢乐行”等一批特色品牌。

  (四)集聚各方力量,形成多元惠民服务主体。山西大剧院与总政歌舞团开展“军民共筑中国梦·总政歌舞团山西老区行”演出周活动,省文化厅与武警山西总队开展“先进文化警地联建联谊联创”活动。各级国有文艺院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投入力量,积极参与。省直7院团和各市文艺院团积极参加文化惠民活动,成为文化惠民主力军。民营院团、文化企业、社会组织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文化惠民活动。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太原市晋剧戏迷协会、长治市戏剧票友协会、忻州市冯效荣晋北路梆子团等68个民营院团、晋中市121个民办文化示范点,积极投身“文化惠民在三晋”系列活动。

  (五)促进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开展各种活动的同时,各级政府加大力度,加快文化设施建设。省文化厅按照省政府的决策,启动山西省少儿图书馆和山西古籍保护中心改建改造项目,成为“百日百项工程”开工较早的项目。市级推进“五馆一院”建设,太原市、晋城市美术馆建成并免费开放,朔州市“六馆”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晋中市图书馆开工建设,实现本地市级文化场馆建设零的突破,运城市完成市群众艺术馆改扩建工程,临汾市图书馆和忻州市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大剧院工程扎实推进。县级加快“三馆一院”达标建设,介休市大型综合文化中心、榆社县文体中心完成主体建设,交口县、石楼县县级两馆开始建设。截止目前全省建成省级公共文化设施9个,市级公共文化设施57个,县级公共文化设施36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96个,村级文化活动场所2.82万个。

  (六)培训文艺骨干,提升基层队伍能力素质。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加强基层文艺队伍建设。省文化厅举办县级文化局长、乡镇文化站长培训班,与北京舞蹈学院合办舞蹈编导研修班,与中国戏曲学院合办舞台灯光设计研修班,开展“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边疆地区等广大基层地区选派848名优秀文化工作者。各市为实现每个县区有一个代表性文化品牌,每个乡镇文化站有一支文艺表演队伍的目标,积极举办文化讲座、艺术讲堂,对文化站人员和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有效提升了基层文化队伍的业务素质,激发了基层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全省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00余次,培训5余万人。

  二、2015年“文化惠民在三晋”活动安排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山西省全面推进“六大发展”的开局之年,做好文化惠民工作对于宣传中国梦、阐释中国梦、助力中国梦,弘扬“三个文化”,治晋兴晋强晋,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作用,要切实履行职责,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部署,总结推广2014年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深化细化“文化惠民在三晋”系列活动,凝聚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一)精心部署,以上率下,提升活动品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文艺工作、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重要论述,进一步提升“文化惠民在三晋”系列活动的思想性、经常性、群众性。加强组织领导,把开展“文化惠民在三晋”系列活动作为文化工作的龙头工程,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确保活动顺利实施,省文化厅党组成员每人要联系1至2个市进行具体指导。创新服务方式,鼓励先行先试,为群众提供多元化、高品质的文化服务,做好宣传推广,及时报道活动的进展与成效,为活动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坚持节俭、务实、惠民的活动原则,做到高站位谋划、高标准开展、高质量推进,规划活动方案,做好活动动员,使文化惠民各项工作真正落细落小落实,真正让全民参与文化、共享文化,在参与中享受,在享受中升华。

  (二)以弘扬“三个文化”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为主要内容,深化活动内涵。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王儒林书记重要讲话、李小鹏省长《政府工作报告》,会同省委宣传部、省演艺集团,全力抓好反映廉政事迹的新编晋剧《于成龙》和《司马光》、反映王家峪“朱德儿童团”英雄事迹的儿童剧《红星杨》、反映早期革命家高君宇和进步女作家石评梅爱情故事和奉献精神的音乐剧《火花》、反映“亮剑”部队抗战和屯垦戍边事迹的话剧《生命如歌》、反映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军民抗战事迹的民族歌剧《红色记忆》、反映抗日民众英雄故事的晋剧《红高粱》等剧目的创作和演出。启动廉政文化阅读专区活动,举办“弊革风清兴三晋、文化惠民乐万家”活动,组织廉政文化剪纸展和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太原美术馆分别举办“中国梦·太行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国画名家画太行画展”和“太行艺术论坛”活动。在省图书馆举办反映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三大革命根据地相关书籍、文献的“抗战红色文献展”。在北京举办山西新创剧目演出周。

  (三)启动“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遍布三晋大地的文化记录、文化场所、文化实物、文化活动、文化技艺、文化习俗等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普查和生态性保护。优先选择文化底蕴比较深厚、文化遗产遗存较多、文化基础设施较好、群众参与积极性较高的地区进行试点,取得一定效果和经验后逐步推广。各地要把“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以及文化惠民各项活动有机结合,纳入新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程规划整体推进。要做好组织协调,制定实施办法,探索建立“政府扶持、乡村自主、专家指导、居民受益”的工作模式,为文化惠民活动注入新内涵,开创传承弘扬山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局面。

  (四)突出重点,着眼经常,实现活动常态化。在注重节假日、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活动的同时,着眼于日常文化活动,建立健全常态化机制。全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各级文艺院团要精心编排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文艺节目,继续开展送戏下乡,到农村进行演出。积极实施农家书屋提升工程,继续开展送图书下乡,实现农村、城市社区公共图书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不断更新、充实农家书屋图书。继续开展送电影下乡。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资源优势,在规划编制、政策衔接、标准制定和活动实施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各市要根据实际,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探索将文化惠民服务纳入基层社区服务网格进行管理,维护群众的文化选择权、参与权和自主权,使文化惠民活动走向常态化。

  (五)保障普通人群,关爱特殊群体,扩大活动覆盖范围。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在服务好普通人群的同时,把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文化惠民重点服务对象,把老少边穷地区特别是这些地区的农村、社区作为文化惠民重点服务区域,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全省各级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服务、演展和科技普及活动;要努力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设施,实施盲文出版项目,设立盲人阅读区,配备设备和盲文读物,开发视听读物,建设有声图书馆,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文化机构增加手语节目,加强对残疾人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要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保障范围,以公共文化机构、社区和用工企业为实施主体,建设“工地书屋”、“流动书屋”等,满足农民工群体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让文化惠民活动真正惠及所有群体。

  (六)发挥专业队伍作用,创新活动方式,开展文化志愿者服务。注重政府服务与市场服务、志愿服务相衔接,在充分发挥各级专业队伍作用的同时,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提高文化志愿服务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继续深入实施“春雨工程”与“大地情深”两项示范性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以“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传递书香见证成长”、“精彩生活 幸福使者”、“共享历史 感受快乐”、“感受艺术 美丽心灵”、“文化惠民 为您服务”、“邻里守望 文化暖心”、“欢乐节日 爱我中华”、“文化公益社会责任”、“关爱成长 快乐生活”等9个主题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宣传推广阳泉、临汾、长治等市开展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好做法,努力抓好专业队伍与志愿者服务工作,实现文化惠民双轮驱动。

  (七)注重“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基层文化队伍。进一步完善基层文化战线选人用人机制,注重对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培训,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要建立“结对子、种文化”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专业艺术院团到基层文化站点教、学、帮、带。扎实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培训,建立培训上岗制度,全面提高基层文化从业人员素质。培训乡镇综合文化站从业人员,加强基层乡土文化人才建设,使其具备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多方面的服务能力。(来源:山西省文化厅)